提供活動
起   - 迄  族群 主題   
 
2024.05.01 ~ 2024.06.30
【主題書展】正名十週年: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
族群: 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  
主題: 歷史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活動地點:台北市 大安區  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沿用日治時期多數學者的認定,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皆同屬鄒族(合稱南鄒[1]),但因社會組織、語言、祭儀等方面皆與鄒族有所差異,且面對文化與語言的瀕危,更催化了兩族的正名之路。於2014年,行政院終核定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15族及第16族,為原住民歷史開啟嶄新里程碑。

拉阿魯哇族由雁爾(Hlihlala)、美瓏(Vilanganʉ)、排剪(Paiciana)、塔蠟(Talicia)四個社組成,主要分布於高雄市桃園區,每個部落都有明確領地及世襲領袖、軍事組織和會所制度。經過百年的遷徙與演變,四社之一的塔蠟社已消失,僅剩雁爾(Hlihlala)、美瓏(Vilanganʉ)與排剪(Talicia)社還留著。其祭典Miatungusu(聖貝祭[2])與十二貝神[3]的宗教信仰息息相關。

卡那卡富族則主要分布於高雄市那瑪夏區的瑪雅里及達卡努瓦里兩大聚落中,重要祭典則有Mikong(米貢祭[4])和Pasikarai(河祭[5])。

101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啟動「搶救原住民族瀕危語言實施計畫」,積極推動原住民族語的復振工作,由部落自主成立搶救組織,原民會補助族語學習師徒制、族語學習家庭,學校族語教育等課程,共同守護及復育語言。

儘管兩族的人口總數不到1000人,但在正名後,政府單位積極展開相應的文化特展和樂舞展演,並將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的語言納入搶救原住民族瀕危語言實施計畫中,以保存並復振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

為了紀念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正名十周年,舉辦此次主題書展,旨在透過書籍資料展示,呈現兩個族群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正名後的發展。

 

展覽資訊

「正名十週年: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主題書展

展出時間:2024年5月1日至6月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882,60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