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群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十七世紀初葉,平埔族的分佈區域以西部平地為主。自明鄭以來,尤其清領期間,漢人大批相率度台,平埔各族首先面臨漢文化的衝擊。由於漢人來台墾荒者日眾,在土地競爭與商業交易中,平埔族人皆較居劣勢,外在環境的變遷使得平埔族人在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上向漢人學習以求突破,然而現實生活所限,仍致使部份平埔族人不得不遷居,另求生存之道。
就全台論,平埔族群的遷徙,以十九世紀嘉慶道光年間的移住最為繁複,李亦園在〈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一文中,指出較具規模的遷徙有四次:
1.中部平埔族移居今宜蘭縣境。
2.中部平埔族移居埔里盆地。
3.噶馬蘭族移居今花蓮、台東。
4.西拉雅族移住東部。其中尤以中部平埔族移住埔里盆地,規模最大。蓋平埔族與漢人間的土地競爭,尤以西部平原為劇烈。
 
與漢人的關係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福建沿海一帶漢人大量移民台灣,最先在台灣西部開發拓墾。因此西部平埔族(包括道卡斯、巴布拉、貓霧悚、洪雅、巴則海)首當其衝,土地流失,人口遞減,日漸漢化。西部的平埔族越靠近中南部的和越接近沿海一代平原者,漢化越早。其中以巴則海族在語言保存方面最久也較完整。西部平埔各族自道光三(1823)年起,陸續有人移住內陸的埔里盆地
平埔族人視埋葬死人之地為不吉之地,鄰近的田地都會棄置。漢人知平埔族有此風俗,便在廣大的平埔族人土地間棄置屍體。平埔族人被迫放棄土地後,漢人再去接收。平埔族人善酒,且以味酸為醇。傳統的釀酒分為紅酒和白酒兩種。紅酒的材料是沭米,白酒則是用米製成。喜吃腐敗生蟲的食物,例如獵獲小魚後,以鹽漬之,待其腐敗生蟲後再吃。獵獲鹿或兔時,醃其臟腹,食其蛆,平埔族人稱為『肉筍』,視為美撰。食物有白豆、蕃薯、稻、黍及獵獲物。平埔族人無廚灶,以三尺架架鍋於地。眾人環鍋以椰瓢食粥。雖懂熟食,但許多食品仍以生食為主,尤其是蔬菜。他們常將蔬菜擣碎 後加鹽及大蒜等配料食用。獸肉和魚,大多用鹽醃來食用。也養雞。雞和寶冬瓜被認為是待客最佳食物。喜歡吃的水果是番石榴。
 

參考資料:

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_平埔脈溫 (舊版)
《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詹素娟、潘英海主編,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
《清代台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潘繼道著,台北縣板橋市:稻香,2001。
《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李壬癸著,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發行;吳氏總經銷,2000。

 
 
 
地址:106319 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80,674,54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