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地理位置

魯凱族主要居住台灣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三地門青葉村、馬家鄉三和村南三和及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新村、金峰鄉嘉蘭村新富社區等處。人口總數約為一萬多人。語言學家及人類學家根據語言及文化的特徵,將魯凱族分為三群:住在西側為分佈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分佈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及住在山脈東側的一支則分佈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三群不僅分布的地區分散,彼此之間往來不易,如下三社群〈因與布農族的上四社群相對應而得名〉與布農族、鄒族的往來,比與西魯凱群和大南群往來還要方便;西魯凱群則為排灣族所環繞,對外人而言不易區分此兩族;而大南群則與東部的卑南族、布農族有互動關係。三群之間差異甚大。

文化特質

魯凱族因與相鄰的排灣族逐漸同化,所以日本據台初期學者甚至將魯凱族併入排灣族系統,顯然是因兩族所在地緊緊相鄰,以及過於類似的生活習慣所致。在服飾、花紋、頭飾魯凱族與排灣族都有很高的相似度,而且兩族都實施貴族、平民社會階級制度,也都崇拜百步蛇,所以日本學者起初將兩族視為同一族群。

魯凱族事實上與排灣族仍有差異,例如:

1.魯凱族人不舉行排灣族的「五年祭」,根據宮本延人《台灣的原住民族》記載:數十年前,曾有和排灣族布曹爾Butsul系接壤的魯凱族部落,也學著舉行這項祭典(五年祭),結果村內死了好多人,魯凱族人認為這是天譴,以後便不再舉行了。

2.排灣族不論性別行「長嗣」繼承制;魯凱族則為「長男」繼承制。

3.喪葬不採蹲踞曲肢葬,而採側身葬或直放葬。石板所築之墓穴的形式,或屍體埋葬時的姿勢,都不相同。

 

參考資料:

《充滿藝術氣息的民族:魯凱族》,亞磊絲‧泰吉華坦著,臺北市: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7。

《神秘的消失:詩與散文的魯凱》,奧威尼‧卡露絲(Auvinni Kadresengane)作,臺北市: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6。

《探訪魯凱族石板部落》,何偉雲、顏文成等編撰,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5。

《魯凱族神話與傳說》,達西烏拉彎‧畢馬著,臺中市:晨星,2003。

《野百合之歌:魯凱族的生命禮讚》,奧威尼‧卡露斯著,臺中市:晨星出版:知己總經銷,2001。

《現代社會脈絡中的魯凱族藝術產品之研究》,吳玲玲撰,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台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喬宗忞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台灣的原住民族:魯凱族》,達西烏拉彎‧畢馬著,台北:臺原,2002。

 

 
 
地址:106319 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85,027,36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