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日出、雲海、森林、鐵道以及原住民文化,塑造出「高山青、澗水藍…」這首耳熟能詳的歌謠被國內外旅人所傳頌,來到這裡旅遊,四季皆可體驗不同的樂趣。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於民國90年7月,轄區範圍包含嘉義縣梅山鄉、竹崎鄉、番路鄉及阿里山鄉等4個鄉,面積合計41,500公頃,自成立以來,即著手整合阿里山地區的觀光遊憩資源、改善早期老舊旅遊設施,並規劃建設新景點、推廣主題遊程,並以多項行銷活動,為阿里山注入新的旅遊元素,以加速推動觀光發展的基礎。
【動物生態】
阿里山地區主要溪流是曾文溪上游以及流經來吉、豐山地區的清水溪,這些溪流中都有高山魚蝦繁生,其中以鯝魚、馬口魚、爬岩鰍、溪蝦為主,這些高山魚蝦大都生活在湍急河川之中,讓溪流更增其生命動力。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蟲魚鳥獸多樣的生態資源,赤腹松鼠、白面鼯鼠、穿山甲、台灣野豬、台灣獼猴、山羌、長鬃山羊等哺乳動物,亦或是阿里山山椒魚、莫式樹蛙、斯文豪氏蛙等兩生類,還有像是阿里山龜殼花、雨傘節、赤尾青竹絲、眼鏡蛇、百步蛇等是常見毒蛇,斯文豪氏攀蜥、台灣草蜥、 麗蚊石龍子是最常見的蜥蜴,其他還有大紅紋鳳蝶、黃裳鳳蝶、青斑蝶,以及夜間閃爍的黑翅螢、端黑螢、山窗螢等豐富了阿里山的自然生態。
【植物群相】
沿山麓而上,森林植被隨著海拔高度爬升標可看到亞熱帶闊葉林(榕楠林帶)、溫暖闊葉林(楠櫧林帶)、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櫟木帶或霧林帶)、冷溫帶山地針葉林(鐵杉林帶)、竹林、山黃麻、樟樹、青剛櫟、紅檜、肖楠、香杉、台灣杉、台灣扁柏、雲杉、鐵杉等樹林,依著高度分布在阿里山區。走在林間,不時可嗅出森林樹種所釋放出的獨特香氣,令人備覺神清氣爽。
台灣4000多種原生維管束植物中,以「阿里山」命名多達100多種,像是阿里山冬忍、阿里山十大功勞、阿里山龍膽、阿里山水晶蘭、阿里山千層塔等,顯示出阿里山植物相的豐富性。
在整個大阿里山地區,可以享有所謂「桃李滿天下」的感受,不論是阿里山,亦或是瑞太地區,您可輕易看到「大阿里山」的好客,由冬末夾道迎客的山櫻花登場,揭開了阿里山花季的序幕;三月初開始綻放,花期長達一個月的吉野櫻,是阿里山花季的主角;直至暮春,粉紅的桃花出場。這段時間裡,山谷遍野萬紫千紅,宛如世外桃源,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花團錦簇盛宴,往往令許多人駐足讚嘆。
【地形】
阿里山區內河川以阿里山山脈為分水嶺,清水溪、曾文溪、八掌溪、牛稠溪橫貫其間。清水溪上游段因地形起伏,且流經岩壁巨石,瀑布景觀特別發達,在瑞峰、瑞里、豐山境內清水溪支流流經處就形成了龍宮、雷音、雲潭、石鼓盤瀑布等景觀。
阿里山地區四面高山環繞、層巒起伏、叢林蒼翠、斷崖絕壁,地勢險峻。海拔高度由300公尺上升至2600公尺,地形高低起伏變化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山區屬阿里山山脈,呈南北走向,由大塔山、石水山、兜山、萬歲山、塔山、祝山、尖山等18座主要山巒構成,主峰大塔山標高約2663公尺,為區內最高峰。西部地勢略低且平坦和緩,山脈走向略呈南北向,以東、北向坡比例居多。
【氣候】
阿里山地形起伏變化很大,因受高山環繞影響,氣候涼爽,年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0度左右,平均最低溫度為攝氏8度,平均最高溫攝氏15.7度;濕度大、雨量充沛(四月到九月為雨季,十月到翌年三月為旱季),年雨量超過2500公厘以上。也是因位居海拔高度較高且多山之故,阿里山地區全年出現霧日達111天。
【鄒族人文】
「鄒族」,早期稱為曹族,又分為南鄒與北鄒,阿里山鄒族屬於北鄒,包括分布於阿里山鄉樂野、達邦、特富野、里佳、來吉、山美、新美、茶山等8個聚落的鄒族,早期以狩獵與耕作為主,因此祭典多與狩獵、征戰有關,直至農業轉型後有關求風調雨順的祭典才隨之興起。
鄒族文化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均有其獨特的脈絡,其中尤以婚姻禮俗、年齡進昇禮、歲時祭儀、神話傳說、狩獵、捕魚、飲食、服飾、建築、藝術等方面最具特色。每年二月舉辦的「瑪雅斯比祭(或稱戰祭)」、十月舉行「生命豆季」,都保有完整的傳統祭儀,深具文化特色。
鄒族人以茅草為頂的建築,是十分具獨特的部落景觀,其中又以男子聚會所庫巴「Kuba」最具代表性,會所是男子活動的中心以及舉辦部落儀式的重要場所,亦象徵鄒族文化的宇宙觀與社會觀。而根源於生活所發展出的皮雕、藤編、木雕工藝,在在展現鄒族文化的智慧與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