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頁 |
部落名稱 |
|
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 |
部落特色 |
|
唯一分布在台東的純魯凱族部落
|
所在位置 |
|
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 |
範圍 |
|
◎村境東臨台東市,西接屏東縣,北為延平鄉及利嘉村,南鄰溫泉村。
◎達魯瑪克位於台東平原邊緣的丘陵地帶,正好是大南南溪和大南北溪匯流(兩溪匯流後,始稱為利嘉溪)處,距離台東市中心十一公里。在地理位置上,右方是知本溫泉風景區、左方是台東縱谷平原入口、背靠蒼翠的中央山脈、面向蔚藍的太平洋。以台九線和台九乙線為聯外的主要交通幹道。
|
地理環境 |
|
|
交通資訊 |
|
●自行開車
台九線約397k,接東54線即可到達東興(大南)社區。
|
電子地圖連結 |
|
|
部落所屬族群 |
|
魯凱族
|
使用語言 |
|
魯凱語
、漢語
|
宗教信仰 |
|
|
部落由來 |
|
東興村原稱大南村。大約四一0年前,部落是在大南溪上游支流烏爾托博哈溪東岸,一處叫做「基那多歐羅」的山腹,此後因為人口增加,山田地力喪失而有數度遷移,清朝中葉來到大南溪上游建立「卡帕里瓦」部落,一九二七年因為嚮往水田耕作之利,遷徏到下游海拔只有的「比利良」,光復後再以交通因素,遷到對岸的東興村現址。
※資料來源:http://okgo.tw/buty/01911.html
達魯瑪克是山林子民,也是魯凱族三群中東魯凱群僅存的傳人。東魯凱是一支飽受波折、歷經磨難、數度被迫遷村的族群。現在,在祖靈、自身文化的聲聲呼喚下,他們努力串起每一個曾經落戶的痕跡,畫出悲痛的遷移路線圖。一步步回溯到祖先的發源地,重建祖靈屋、青年會所,勇敢的、驕傲的、自信的找回往日神釆,活出達魯瑪克的精神。
東興村原名大南村。民國五十八年的中秋颱風夜,大南發生嚴重火災。使得部落內大部份茅草屋一夕之間全毀,許多傳家寶也付之一炬,村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重建後,因「大南」與「大難」音似,而改名為「東興」,取其部落不再發大難、能再新興之意。
達魯瑪克最早於西元一六五O年列入正式的歷史資料。當時,在荷蘭人的戶口資料中,達魯瑪克被列為敵蕃。傳說中,達魯瑪克發祥於中央山脈巴油池(小鬼湖)一帶。經過多次遷徒,而到肯都爾山(Kintool)、再到卡帕里瓦(Kapaliva,海拔約五百至五百八十公尺高,距今東興村約十公里)附近。在卡帕里瓦可能居住有數百年之久。據說當時曾發生天花和霍亂,死了很多人。
西元1874年,恆春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滿清政府才開始經營東台灣,稱達魯瑪克為「大南社」。日據時期,日本人以武力統治達魯瑪克。民國十五年,日本政府在「番社集團移住」的政策下,將達魯瑪克東遷至兜(Doo,海拔約三百公尺高,位於大南水利發電廠上方)與比利良(Irila,海拔約一百五十公尺高,位於大南水利發電廠下方)。民國三十、三十一年,再遷到現址而定居。
民國三十四年,部落內部份民房遭洪水沖毀,災區附近族人乃再遷至現今利嘉溪南岸,建立蘇巴陽的小部落。大南則經歷民國五十八年的大火後,在原地重建,即今天的達魯瑪克。
※資料來源:http://www.beinan.gov.tw/upload/article/introduction/otc/page/produce2.htm |
旅遊觀光資訊 |
|
達魯瑪克全區是原住民保留地,除現居民所聚 居的狹小河階外,其餘均為叢山峻嶺。一千六百餘人擠在狹小的土地上建屋而居,道路彎延曲折。達魯瑪克文化資產豐富,雖然大部份傳統文化智慧已不復見,但在有心人士的努力保存下,近年已漸有佳績,各項傳統技藝的工作室及組織已成立,擔負起文化慱承的工作。境內山河交錯景色極色優美,山上河中天然資源豐富,亟待朝生態旅遊方向努力。
達魯馬克文化家園
位於達魯瑪克部落利嘉溪水域區內,環繞達魯馬克的山脈、丘陵,是鐵馬探幽、健行的好去處。尤其是大南南溪和大南北溪匯流的小山,其美景已於台東地區打出名號,廣為眾人所知。大南南溪尚有一座日治時期建造的水力發電廠,其周邊景觀有吊橋、蓄水庫,水質清澈。大南南溪再往上游走,有十餘座瀑布,野溪支流,極適合發展溯溪、親子泛舟生態旅遊。
※資料來源:http://www.beinan.gov.tw/upload/article/introduction/otc/page/nature-dong.htm
|
參考資料 |
|
http://okgo.tw/buty/01911.html
http://www.beinan.gov.tw/upload/article/introduction/otc/page/culture-dong.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