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居住在臺中市新社與東勢一帶,清帝國統稱他們為岸里社,曾經強盛一時,後來在1780年代以後開始陸續遷移至埔里盆地居住,也是最早遷往埔里盆地居住的平埔社群之一,主要分布在今日埔里鎮蜈蚣里、大湳里、牛眠里一帶;至日本時代,日人伊能嘉矩來此地調查時,他們自稱自己為噶哈巫族(Kahaxu),也稱眉溪四庄番。至1980年初之後,在原住民族運動思潮的影響下,族人也開始積極尋找本族的定位,並於2000年成立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也在學者的協助下,透過當地教會和協會組織,逐漸進行族語復振的工作,而且也有越來越多族人投入部落文化傳承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