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本論文針對臺灣東部巨石文化做為研究與討論的對象,著重點在於藉由對巨石遺物本身基本資料的建構與瞭解,進一步分析其形態的差異,透過巨石遺物在時間與空間架構上的分佈,去取得可供分析的資料,進一步藉由各種元素間的組合關係與其在時、空架構上所形成的模式,來詮釋有關於過去使用巨石遺物人群的文化意義。 筆者首先透過對臺灣東部考古學研究發展過程的瞭解,包含東部考古的發現內容與發展過程、東部史前文化層序建構過程的討論、對於巨石文化的相關研究與看法等,透過對過去至今臺灣東部考古學的研究回顧,提出對於巨石文化研究的基本看法與概念。 巨石文化分佈於臺灣東部北起富世遺址、南至工作地遺址間的廣大區域,所以區域研究作為本研究的主要概念與資料整合的重點,筆者透過對區域地理環境的瞭解,將研究區域劃分為幾個自然區域以利研究與分析,重點在於呈現在這空間中巨石遺物的分佈情況。在研究方法上採用三個不同的層次去抽取研究資料與意義,基本上除了對於巨石遺物本身的描述以及研究外,更考量到其脈絡關係,所重視的就是結合巨石遺物出土的遺址與其它遺物間的關係,進行系統化的分析,透過資料的呈現來取得其在時間、空間上的模式,進一步尋求解釋的可能性。 本研究論文最基礎的貢獻將在於巨石遺物的登錄部份,筆者長時間進行巨石遺留的相關調查田野工作,針對目前可發現的巨石遺物進行全面性的登錄與建檔,不論在數量與內容上都盡可能完善,而將這份資料做為本論文最基礎的部份。除了巨石遺物本身,亦在調查過程中對遺址資料進行認識,並嘗試透過在遺址發現的其它遺留,建立該遺址相關之遺留元素,以便對於巨石遺物提供相關的線訊與資料。 在研究分析後,筆者針對臺灣東部巨石遺物的項目提出至少包含人形石像、有肩單石、有槽單石、帶凹缺單石、柱狀單石、石輪、複合式單石、石壁、岩棺、石柱與其它巨大石製物等,各項目中依其主要元素的差異可分為幾種不同的形態。筆者認為這些形態的差異,部分明顯在空間分佈上展現,特別是有槽單石與帶凹缺單石的區隔,另外,筆者認為過去視為同一組麒麟文化的巨石遺物,其中岩棺、石壁與有肩單單石、有槽單石、人形石像之間,有可能是屬於不同意義層面的物件、而從有肩單石的發展過程中,發現雖然東部的史前文化,在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晚期(3000B.P.)後,雖然區域間存在不同型態的物質文化樣貌,但都保有對巨石遺物的社會記憶與實踐,使得有肩單石持續展現其變化與東部的時、空架構之中。 針對巨石文化的時間,筆者認為目前沒有明確的證據說明巨石遺留出現在3060B.P.以前,所以從目前的定年資料顯示,透過巨石遺物間的差異可以在「編年」的架構上呈現至少有3000 B.P.、2500 B.P.、2000 B.P.、1500 B.P.及500B.P.等階段。 透過對整個臺灣東部區域研究的瞭解,可以發現過去東部考古學的研究在空間上是不平均的,在針對較全面的看法後,研究者提出「花東縱谷巨石文化」的概念與研究議題,筆者認為在現階段不該再陷入於文化層序的議題或考古文化的概念中,應該透過對遺址與區域間的關係,進一步去瞭解過去人群的生活行為與社會文化的內容與意義的展現,所以認為「花東縱谷巨石文化」可以在空間上分為花東縱谷的南段,這區域所發展之花東縱谷巨石文化推測早期與卑南文化間有相當之承接關係,而從巴蘭、舊香蘭等遺址的發現,其晚期可能與排灣族文化存在相當之關聯性;花東縱谷中段可謂花東縱谷巨石文化早期主要發展區域,從富里山遺址的巨石遺物推測早期發展應該與海岸之巨石文化(麒麟文化)有密切關係;花東縱谷北段以平林遺址來做為花東縱谷北段之一發展情形,由於過去對於平林遺址的認識主要在於其製玉工業的相關研究,然而近來在遺址上亦發現包含有肩單石、有槽單石、石輪等巨石遺物,因此認為應將之納於花東縱谷巨石文化的發展範疇。 從時間的架構來看花東縱谷巨石文化早期發展應開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並延續至金屬器時代早期,年代可能在2500B.P.-1800B.P.,其早期發展應該延續至海岸巨石文化(麒麟文化)之脈絡,從富里山遺址發現之巨石遺物來看,仍然存在著與海岸巨石文化遺物之類似性,除了有典型之有槽單石外,有肩單石的型態亦較有立體感,並且帶有明顯鼻凸,但在使用材質上已開始採用片岩等變質岩類。 花東縱谷巨石文化中期發展應開始於金屬器時代早期,並延續至金屬器時代中期,年代可能在1800B.P.-1000B.P.,整體的發展情形應屬於花東縱谷巨石文化本身的發展脈絡,從一些巨石遺物的型態來看,可以發現其呈現出僅屬於花東縱谷巨石文化之有槽單石形制:整體呈扁平僅在頂端帶有凹槽,在有肩單石方面有呈細長柱狀發展的趨勢,且凸部漸不突顯、佔遺物整體之比例下降。 花東縱谷巨石文化中期發展應開始於金屬器時代中期,並延續至金屬器時代晚期與原住民早期文化相勾聯,年代可能在1000B.P.-400B.P.,目前整體發展情形較為明顯者在於花東縱谷的南段區域,從其巨石遺物的型態來看,可見其單石皆往扁平柱狀發展,其凹槽或凸部特徵皆較不明顯,整體可能與建築結構相關,推測可能與後來原住民住屋中的石柱或祖先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