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平埔族婦女形象與角色的變遷(1603-1895) The Transition of Plain Aboriginal Women''s Images and Roles(1603-1895)
族群: 平埔族群  
主題: 文化慣習、學術研究  
作者 黃瀞儀
學校系所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文以平埔族婦女為研究主體,探討其外表樣貌、生產分工及兩性關係在空間上的差異與時間上的變遷。透過長時間的觀察,呈現各地婦女在不同時期的具體形象與角色,並討論婦女與外來文化接觸、互動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態度、策略,及其對自身與族群所造成的結果與影響。

各地平埔族婦女傳統的衣著裝飾、生產技術及婚俗互異,呈現多元鮮活的形象與生活樣貌。十七世紀初荷蘭人以殖民與傳教為最高統治方針,故致力改革南部平埔族婦女全裸及墮胎的習俗,並推動與婦女通婚。十七世紀末,中國政權開始治臺,漢人挾其龐大的人口、政治、經濟與文化優勢,對平埔族固有的社會文化造成極大威脅。婦女在與漢人的互動下,漸次出現不同的改變與衝擊。十七世紀末,婦女漸以幅布代替麻裙,結婚時出現了迎親隊伍。十八世紀則是變動最劇烈的年代,婦女所著上衣由短而長,再不復見裸露之風,甚至出現纏足、穿漢人鞋的情況,形象日益保守。此外,平埔族男性投入農耕,改變了傳統的男女分工型態。婚姻方面,出現了媒妁訂親,婦女亦大量進入漢人家庭。至十九世紀,只剩開發較晚的宜蘭仍保有部份傳統特徵。

雖然平埔族婦女的形象從開放而保守,並向漢文化靠攏,但她們並非出於被迫、消極的接受漢文化,而是積極的考量實際需求,選擇利己的方式與元素予以採納或改造。對平埔族婦女來說,外來文化提供了另一種選項,她們則保有高度自主權與選擇權。婦女在高度計算後所做的選擇與改變,影響了自身族群在不同時期呈現的風貌,可見其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她們在做出改變的同時,卻也忽略了自己的族群特色,任憑它一點一滴的流逝,經過長時間的遷衍後,幾至消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