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2.06.01
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後殖民的觀點
族群: 美洲原住民、跨族群  
主題: 族群教育、學術研究  
作者 吳毓真
學校系所 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其他 其他    
研究內容

[ 摘要 ]

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後殖民的觀點

(摘 要)

自從六○、七○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興起後,處於邊緣、被忽視的少數民族及弱勢族群的問題漸漸受到重視。再者,雖然近年來在台灣原住民教育政策上,制定了許多相關優惠措施、計畫及實施重點工作,但是原住民處於弱勢的情況下依然不減,原住民族群一方面在主流學習上形成適應不良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造成本身文化的流失,因此在維護教育機會均等的前提下,需對原住民的問題重新審視及深入研究。再者,本篇研究是以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做比較分析,藉著後殖民理論的論述,補充比較教育在研究多元種族問題理論上的不足現象,同時後殖民研究也重視少數民族及弱勢族群的問題,透過教育機會均等、補充比較教育理論的不足及重視少數民族及弱勢族群的問題三項動機下,進行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比較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貝瑞岱(G.Z.F.Bereday)的比較研究法,配合文獻探討法及歷史研究法進行研究,比較研究法亦即將蒐集的後殖民理論、兩國原住民教育政策資料分類描述,並設定將後殖民的觀點用於解釋分析影響兩國制定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因素(原住民族的主體性、歷史社會及政治權力等),且將兩國資料並列及進行比較其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共通及差異性,將台灣與加拿大兩國原住民教育政策客觀比較分析。另以文獻探討法,分類及蒐集資料,並以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歷史脈絡演變為研究分析的基礎;應用歷史研究法之辨別史料真偽及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歷史脈絡演變做分析。

本研究既是後殖民的理論研究,又是將此理論應用於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應用研究,在後殖民的理論研究上,主要是以被殖民者的角度,批判及反省殖民時期殖民者霸權控制的現象,破解長久以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二元對立優越者與卑劣者標記的現象及心理的意識型態,找尋隱藏的弱勢文化,並活化、創新被殖民者的文化。並且以後殖民的觀點(刻板印象、歷史演變分析、文化霸權現象,發掘邊緣知識、文化主體及身分認同與定位、族裔散居及混雜文化的啟發)來分析原住民教育政策。

本研究在應用研究上,首先就台灣及加拿大兩國原住民族群主體性做分析,依據族群特質中正名的自我定位,族群認同的意識型態以及族群自覺的反抗運動展現出兩國原住民族群的主體性;其次從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歷史演變中,顯示出兩國原住民族群在歷經外來殖民政權或主流政權的宰制下,原住民教育政策成為消弱原住民族權益的工具,原住民族群的地位日漸低落。透過兩國現行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比較分析下,雖然兩國在原住民教育政策制定的影響因素中,依然受到政治環境、政治組織的政治因素,經濟不利及生活不利、種族歧視及對原住民刻板印象等的因素影響,然而在原住民教育政策的走向上,有朝向部落社區為本位的自治發展的趨勢。

歸納言之,台灣與加拿大兩國的教育政策從以往屬於殖民者或主流者宰制原住民的合法性工具之一,至今成為政府與原住民平等溝通協商,朝向自主、自治的發展的措施,而在台灣的實施腳步上,尚有一些問題(人才培育、地位提昇等)必須解決,從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上以原住民族群的需要著想,並以社區本位,設計多樣化、兼顧及整合傳統、現代及未來發展的教育內容,與詳盡的自治法源依據、政策規劃與行政組織、資源分配的原則等措施的設立中,對我國原住民教育政策朝向自治目標的規劃,有深刻的啟示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