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9.06.01
臺灣原住民的遷徙:鵬飛抑或蓬飛
作者 劉千嘉
學校系所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研究運用多元資料,自不同面向揭露臺灣原住民的遷徙樣貌,並連結遷徙與原住民個人社會地位取得的關連。藉遷徙多層次社會鑲嵌的特質,以解開原住民頻繁遷徙但並未對等呈現向上社會流動的弔詭。本研究同時檢視原住民族於臺灣大社會的位置,包含其空間分布、流動趨勢及其社會經濟地位。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歷經卅年的遷移,原住民族大量移徙西半部,並集中在三大都會區,不同遷徙類型在各區域形成流動體系,以北部體系及東部體系擁有較大的遷徙流量;(2)原住民族較一般民眾更易集中在中低度現代化區域,主要係往都會區周邊移動,臺北縣與桃園縣對初級與連續遷徙有極大的拉力;(3)原住民族與一般民眾的遷徙模式相近,遷徙主要是朝鄰近區域與核心縣市移動,但原住民族重複遷徙行為較為獨特,連續遷徙與回流遷徙呈相反的流動;(4)自遷徙決策模型可發現,遷徙受多重因素影響,除工作要素外,家庭居住安排、生命階段的居住區位、區域性資本、社會網絡與遷徙成本及預算皆會影響其遷徙決策;長遠而言,遷徙有助於個人取得教育資源、提升社經地位,無力遷徙者與遷徙者間貧富差距逐漸拉大;(5)與理論預期相反,初級與回流遷徙對個人地位取得具正面效益,連續遷徙則為負向作用,此與原住民族社會網絡有限鑲嵌及累積資本困難所致;(6)隨著人口移動,原居地與移入地社群重組,原居地經歷了人口老化、祖孫家庭增加、傳統部落秩序瓦解,移入地蓬勃的制度化社群組織、族群聚落、同鄉會與協進會扮演都市原住民與原鄉的橋樑,遷徙所生成的脈絡亦將影響後續移動者的社會處境。奠基以上研究發現,提出政策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