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知識、實踐與馬太鞍農民-馬太鞍部落農民知識的主體再現與抵抗 Discourse of Subjectivity and Resistance in Peasant of Fa’taan
作者 羅紀彥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研究以台灣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為例,試圖藉由部落的文化變遷,再現內部的地方知識蘊含與轉變過程。蘊藏於部落內部的地方知識,隨著不同時期的文化脈絡依附存在著,而地方社會又因應著國家政策,將自身脈絡的文化知識轉譯為現實情境的社會活動或觀光現象。然而地方知識究竟是如何呈現?蘊藏於部落內部的知識轉化成外在我們所能視見的活動與現象,讓身為行動者的「人」透過自己的文化概念與主體理解去詮釋生態環境,以面對外在歷史條件而創造新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秩序。



馬太鞍地區的農民除本部落外,聚集於濕地與塔古漠世耕地,溼地的捕漁文化從日常生活的休閒活動轉化為現今的觀光行為與部落文化代表,世耕地從水田文化的開闢與限制到豐年祭的創制,馬太鞍農民自不同行動主體的建構與經驗,創造出作為這個當代歷史主體的位置與體認。知識創新而產生的生活圈移動,以及身為行動主體的「人」於生活圈中自我主體性的展現,將是本研究欲呈現與討論的主軸。我將指出馬太鞍農民身處國家機制與部落社群之間,我們需要去理解與釐清馬太鞍農民「知識」與「實踐」兩者相互的轉換歷程,馬太鞍農民自實踐情境凝聚集體意識以創制一新興文化場域、進行屬於自身主體的文化再現,進而產生應對於現實社會情境中的集體行動與抵抗



馬太鞍農民當代的生活實踐,無法將農民「知識」的認識性與當代「實踐」的社會性分開檢視,需要參照兩者於當代社會產生的差異性,並且找到一個相互協商與斡旋的中介機制。本論文也從研究者自身行動與介入的反思中,將一般人原先對馬太鞍部落單一「點」的文化變遷思考,延伸出一個整體「面」的集體行動可能性,將馬太鞍農民的知識與實踐可以從「多重脈絡的社會關係」與「合力作用的中介機制」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