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5.06.01 ~ 2006.06.01
一個部落失落至重現過程之研究:以知本Katatipul部落經驗為例
作者 鄭丞志
學校系所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國民政府的原住民政策,從民國早期四○年至五○年代頒出「山地推行國語政策」、「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都隱含著對於原住民族語言及生活文化上的否定態度。民國六○至七○年代實施「台灣省山胞創業貸款」、「台灣省山地籍學生升學優待辦法」、「台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將原住民族引導「山地平地化」的意涵與消極保障弱勢的原則。民國八○至九○年代「獎(補)助原住民實施母語要點」、「原住民基本法一讀程序」、「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運動從街頭議題式的運動,回歸到部落主體的運動。且在整個民國八○至九○年代的台灣,民主的內化、在地性的強化,公部門推出了許多包括軟體與硬體的相關政策。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地方文化館計畫」,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原住民新部落運動」、「部落社區產業發展」、「部落社區新風貌」、「營造學習型部落與社區計畫」,內政部營建署的「創造城鄉新風貌建設計畫」等相關計畫。在施行以上相關政策時,部落無法確實掌握政府政策的選擇權利,部落內部發生極大的變化,原住民的文化主體也從失落到重現的過程。

知本KaTaTipul 部落位處於花東縱谷、台東平原及南迴海岸線的咽喉,長久以來各族群常在此交流,經過各時期政策性的介入,導致部落文化主體受到動搖。部落內部受到撞擊後,開始有反抗的聲音,又集結思想付諸行動,發起一連串波濤與主流文化對抗。對於公部門方面,從初期合作至不信任懷疑的態度,再至選擇性合作,最後直接表達部落的心聲後產生對抗的行動,內部仍不斷累積能量。知本卡地布部落的經驗,也吸引附近卑南族族群或非卑南族群各部落成為其學習的對象,透過這些經驗的交換,做橫向的串聯激發出更大的力量,在東部原住民或非原住民族群發生影響力。

表面上看來,知本卡地布部落是住民自發性的原住民部落運動,筆者常被他們行動時的真誠所感動,他們真的是自發性的原住民部落運動嗎?目前公部門 以此經驗推廣至其他原住民部落,但在還未釐清何謂「知本卡地布部落經驗」為何?觸發部落內部自我認同與共同體認同的原因?這兩點即是本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