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賽夏五福宮—一個合成文化的研究 Temple of baki’ Soro: in SaySiyat:A case study of cultural hybridity
作者 雅衛依‧撒韻
學校系所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台灣的社會中,不自覺地認為漢文化對原住民文化的影響,歸結為「漢化」二字。本研究嘗試脫離「漢化」的角度,並從「文化合成」的角度中著眼,從五福宮的例子中,去探究漢文化與賽夏文化的交融及重組,以致於展現出當代的賽夏五福宮的宗教形態。

本研究的價值有三。第一,從筆者泰雅族的觀點脈絡中,嘗試對於異族的賽夏族「他者」,進行民族誌書寫的嘗試。再者,透過漢民族墾殖的歷史進程,整理起自清朝時期、日治時期,以至於當代,對於「合成文化」已出現在當時的賽夏族社會中。並且透過婚姻關係、地權的轉移、賽夏特有的養子繼嗣觀念等等,漢人民間信仰的文化逐漸「合成」至賽夏族的生活當中,包含土地公信仰、燒紙錢,以及後期更加顯著的祖先牌位繼嗣等等現象。

最後,透過書寫五福宮民族誌的過程,再次看到賽夏族主體性的強烈彰顯。五福宮背後所蘊含的一套賽夏傳統,是豐富、多元且富生命力的。五福宮的發展脈絡,是從靈驗經驗走向多元宗教觀。五福宮的存在,給予賽夏族人透過此尋求安身立命以及疑難雜症的排解方式。五福宮的賽夏族人們,擁有文化合成的「主動權」,不依存在全然漢式思維的宗教經驗及宮廟組織,選擇以「賽夏」的方式,如長老會議、建築特色、多元神觀、「巫」及「術」的傳承等等要素,繼承並堅持所謂的「賽夏傳統」,並且繼續活出。並且,「流動」的特質,這樣的特質,提供了賽夏族與漢人民間信仰得以「合成」的一種可能。

五福宮的發展雖遇瓶頸,未來發展還需看全體賽夏族人的關心程度,以及五福宮信徒的自身努力。即使未來baki’ Soro:「回關」,賽夏諸神也回各氏族接受奉祀,至少有一群人曾經努力過,精彩活出他們的賽夏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