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6.06.01 ~ 1998.06.01
台灣高等院校原住民學生生涯選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學術研究  
作者 黃約伯
學校系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 http://tulips.ntu.edu.tw/record=b2180370*cht

[ 摘要 ]
台灣高等院校原住民學生生涯選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高等院校原住民學生的生涯選擇情形,並探討其中的影響因素。為達上述的研究目的,研究者首先進行文獻的蒐集與閱讀。其次,在質化的研究取向下,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以獲取各種資料。同時,依據資料分析與結果的討論,總共歸納成下列十一項結論:
一、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家庭與教育環境條件(包括家庭經濟環境、升學輔導政策、學校升學輔導班等),往往成為生涯選擇的重要轉捩點。
二、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所獲得的數理學科工具式學習經驗,使得生涯選擇偏向人文與社會領域,而其中以女性較為明顯。
三、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所獲得的聯結式學習經驗,多使生涯選擇集中於公職領域。
四、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的任務取向技能(包括設定初步目標、確認選擇方案、蒐集有關職業資訊等),多因欠缺成熟而導致生涯未決定者的現象,而其中以男性較為明顯。
五、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的自我觀察推論(包括自我興趣與能力的認知、個人對於工作場所的偏好等),多半是生涯選擇的主要依據,而其中以男性較為明顯。
六、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的世界觀推論(包括職業世界的瞭解以及原住民就業困難等),大多由於職業資訊不足而有所偏誤。
七、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對於族群理論(如獲得良好的教育、成功的看法)的積極詮釋態度與行為,是取得高教育成就的必要條件,並且其中與族群文化和性別有所關連。
八、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對於生存策略(如努力用功、與人競爭)的積極詮釋態度與行為,通常是在主流社會崢嶸頭角的動力來源,而減損性生存策略則以男性或泰雅族為主。
九、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對於信賴與順從關係的消極詮釋態度與行為(如學校的附屬感與壓迫感),導致未能充分運用學校的生涯輔導措施與資源。
十、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對於社會與文化認同的積極詮釋態度與行為,致使其將回饋族群視為未來的志業。
十一、從Krumboltz的生涯選擇社會學習理論與Ogbu的文化模式理論未能完全解釋原住民大學與研究生生涯選擇情況看來,顯示「台灣原住民觀點」的研究取向有待確立。
最後,根據以上的結論,針對當前原住民大學生與研究生生涯選擇的實際概況,嘗試擬出若干建議,俾供社會各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