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館藏網址:http://tulips.ntu.edu.tw/record=b2171102*cht [ 摘要 ] 政府為改善山地原住民生活品質,一方面加強山地聚落安全及提高居住生活品質,如山地聚落遷村計畫,另一方面以各種途徑帶動山地經濟活動,如開發山地觀光事業及提生產業運銷方式,這一切行為讓原住民處在強勢文化下,漸漸接受而納入平地文化社會體系,達到意識上的"" 平地化 ""效果。這種平地化過程將會引發一些山地資源,如社經、文化、生活領域及居住模式等,作怎樣的轉型,傳承?遺棄?本研究為洞悉上述疑點,選擇位處屏東縣的一個山地排灣族聚落∼七佳為探討對象,解讀在不同的社會體系(日據前、日據時期、民國時期)及不同的實質環境下,所產生不同的聚落型態(老七佳、舊七佳、新七佳),其居住生活模式將作如何的調適,其居住空間將有何變遷行為產生。本研究一方面蒐集相關史料、圖面作為研究分析基礎,另一方面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對當地聚落及家屋進行實測工作,並利用訪談記錄其居民生活情況,以利整理歸納及分析。所得研究成果: 一、傳統聚落選擇以等高線作家屋配置而未順應物理環境(日照、風向)的考量。 二、舊七佳及新七佳聚落配置雖都為棋盤式配置,但所形成的前庭後院使用情形卻不同。 三、傳統聚落依照土地名稱、土地所有及土地利用方式,配合當時社會階級制度,可分為主要生活、主要生產及保全調整等三個領域模式。 四、老七佳家屋保有傳統配置。 五、三個時期的家屋皆能以三開間模式為基本雛型作居室數量增加上的延伸。 六、生活模式的轉移一方面受外來現代科技的侵入,另一方面因居民到外工作 或接受教育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