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內容 |
|
[ 摘要 ]
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人口到八十八年底已一八六萬五千人,佔總人口比率已達百分之八點四九,面對高齡化社會之快速變遷,家庭功能的轉型與人口結構的改變,老人問題愈趨嚴重。尤以地處偏遠山區、經濟落後的山地鄉的人口外流對家庭結構的衝擊,對老人的支持和生活的影響更甚。
原住民人口遷移已是長久以來的事實,隨台灣工業與都市發展變得更為嚴重。而在此社會環境的變動下,原住民家庭結構改變,原有的家庭照顧功能亦面臨考驗,年輕人口的外移,使得傳統由家庭成員負擔照顧老人的家庭功能式微,留在原鄉的老人照顧問題於焉產生。
本論文之研究是從老人與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特別是從彼此之間的互相幫忙和照顧,以及老人本身的婚姻狀況、財務狀況、健康狀況和休閒活動的模式和差異性來解釋和瞭解在主流社會變遷和發展的過程中像台灣座落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邊際社會的家庭結構所受到衝擊和這些衝突對老人生活的影響。我們將特別關注經濟和生活機會之結構反應和影響。此一研究之結果希望對世界各地在追求國家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改善的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中,處於邊際原住民社會的適應問題,以及對解決弱勢族群的貧窮問題做出一個務實的建議。
以高雄縣桃源鄉及三民鄉兩鄉之布農族老人為對象,研究以下問題:一、山地鄉人口外移究竟對山地鄉老人的家庭結構影響如何?而人口外移,對於不同住的家人又是如何跟老人聯絡?聯絡的頻率是否有差異?這對老人的支持和照顧會不會有不同?二、同是山地鄉在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社會資源的差異下對山地鄉老人會不會顯現出不同的生活及照顧情形?進而去比較之間的差異性,透過其差異性去瞭解可能造成的原因。三、比較不同山地鄉老人他們需要的福利政策?研究發現將提供當政者研擬改善山地鄉老人生活政策上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