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8.06.01 ~ 2000.06.01
人、家屋與親屬: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
族群: 魯凱族   
主題: 文化慣習  
作者 鄭瑋寧
學校系所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論文旨在證明家(屋)係Taromak魯凱人社會中最具支配性的文化範疇。家屋係工作交換的單位、儀式實踐的團體、同居共食的基礎以及形成親屬的生活空間。此外,廚房係當地人表達分家之象徵。因此本論文證明以「家屋/廚房」的象徵機制做為理解「本家/分家」關係性質的切入點。透過與家屋/廚房相關的文化慣習與象徵實踐,呈現「本家/分家」或「貴族/平民」等範疇在家(屋)/家事/親屬層次上所突顯之特性。
筆者強調親屬係一形成的過程,與當地人對於人的構成與身分認定之流動性與可轉換性有關,並在家屋的生活空間中,藉由共嘗小米的文化慣習,表現出親屬與家屋間的關聯。同時,夫妻透過共嘗小米的象徵機制,建立彼此共享的身體構成物質,從而成為家屋空間中創造親屬的行動主體。夫妻必藉由生育頭胎小孩,方得以建立家屋,意 即,頭胎小孩的出生象徵新家屋的形成。
夫妻與同胞具有相互對應的象徵關係:夫妻表達家屋中親屬的創造與生命的繁衍;同胞則表達親屬關係蘊含的道德意涵。同時,夫妻與同胞呈現親屬概念的兩個面向:配偶婚入並繁衍家屋及成員之生命;同胞婚出建立新家並形成親屬關係特性之基礎。此二者共同構成聚落形成的基礎。此外,家屋與聚落之間亦存在彼此關聯與相互對應的象徵關係:聚落既是家屋彼此連結的整體,同時聚落意象係建立在家屋的基礎與邏輯之上。再者,聚落成員既是家屋成員的總和,聚落成員亦藉由同胞婚出建立新家而形成。換言之,藉由不同象徵關係的運作,方可瞭解當地人強調「全聚落的人皆為親戚」之表徵所蘊含的意義。
在小米收穫祭的儀式過程中,不同人群範疇的人藉由與之相關的文化慣習與象徵實踐,繁衍以家屋邏輯為基礎的聚落意象。從小米種植、收割與製作與食用小米糕等,皆由聚落中的最大貴族家決定各項儀式的舉行時間,表達建立在本家與分家的階序關係之聚落意象。即使在國家力量介入的今日,不同人群範疇的象徵實踐仍為當地人再現聚落意象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