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8.06.01 ~ 2000.06.01
看不見的土地--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的歷史、論述與行動
族群: 太魯閣族   
主題: 法律政治、部落建設  
作者 張岱屏(Chang Dai-Ping )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近年來,不少關於原住民族群意識、族群認同、原住民權利與政策衝突、原住民運動的研究論文,都以北太魯閣地區為背景,突顯出該區域在近年來台灣原住民的社會中,所遭遇的社會衝擊與變遷是最明顯的、最劇烈的,也因為如此,這些年來這個區域的原住民運動也是最蓬勃的,其中,「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是研究者本身所參與且目前仍在進行中的運動。本論文從「行動研究」的方法出發,對於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中的太魯閣地主及其他參與者的處境進行反思,並從各個角度對該運動進行思考,企圖捕捉運動背後的深層因素,而不僅止於表面的抗爭。筆者認為,對於現象更清楚的認知將有助於對現況的改善,從而提出更適切的行動方向,以及更合理的政策思考。
在本論文的第三章,筆者對於運動發生的現場─太魯閣中富世、可樂與秀林民治社區三個部落先做一個背景的粗描。第四章從事件重訴的角度,觀看在事件中站在不同立場的各個主角,是如何重構過去。在第五章,筆者將亞泥事件放在太魯閣人空間讓渡的歷史經驗的脈絡中,從秀林鄉保留地近年來的「出賣」史、主客異地的經驗、土地「權狀」化而帶來的心理現象,探究運動形成背後的社會心理動因。在第六章,筆者所探究的是運動論述的形成─為何「土地」與「錢」在論述上會成為對立的所指?為何必須在「要土地、不要錢」的邏輯下建立論述的正當性?第七章所要探究的是運動形成現在樣貌的關鍵─運動主導者的特殊位置。這個位置所帶來的能量是什麼、而其限制又是什麼。同時也回到目前正在進行中的運動,思考兩方的行動邏輯─地主的行事邏輯與官僚的行事邏輯,及其所引發的效果。
在結論的部分,筆者從殖民的角度,對太魯閣人土地流失的結構力量做一歸納與思考,其次,將太魯閣人的「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置於台灣原住民近十多年來的還我土地運動脈絡之下,思考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的特殊意義。最後,在政局變換之際,似乎也為正在進行中的反亞泥還我土地事件開啟了新的契機,對於未來該運動的發展,事件解決的可能方式,筆者也從社群權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