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某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在108年9月的開學第一週,幼幼班就因為腸病毒流行造成班級停課,全園也引起一陣恐慌,停課期間仍陸續有幼兒出現腸病毒症狀,累計幼幼班八人中,腸病毒案例高達五人,幼兒園及小學也各發生一個案例。腸病毒預防強調「增強抵抗力」、「避免接觸」及「及時就醫」,學校單位也負有預防群聚感染的責任。雖然學校方面已經依照相關規定執行相關防疫措施,但仍造成多起感染案例。
為使學校應對傳染性疾病能有更好的預防措施,本研究嘗試透過案例重建的方式,重新檢視可能造成此次群聚感染的原因,期使能從經驗中學習教訓,未來能有效防止類似狀況發生。本研以感染風險模式推估幼童接觸腸病毒的感染風險,基本假設包括(1)幼童在單次接觸病原後即有可能造成感染;(2)感染者經過一段潛伏期後都會發病;(3)感染者在產生症狀前一天即具有傳染性,其他幼童可能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者、或間接接觸受病原污染的物品而造成感染。本研究收集開學期間所有通報的腸病毒案例,逐一檢視案例發生時序,以及各案例間可能發生直接接觸的情境,結果發現七個感染案例中,有五個是在幼幼班停課後發生,而幼兒園與小學生的案例,也都有在幼幼班教室活動或與幼幼班學童直接接觸的連結,顯示大部分的案例可能是透過類似的方式傳染。大部分的案例發生時間間隔大約都是三天,而最後一個案例發病時間適逢中秋節假期,可能因為學校放假和案例在家休養,因而未造成更多案例。
幼幼班在第二個腸病毒案例發生時即宣布停止上課一週並積極消毒環境,但停課期間仍發生五起新增案例。進一步檢視幼幼班停課期間,學童之相關活動紀錄時發現,幼幼班學童在停課期間,並沒有額外的隔離措施,生病中的學童仍與其他停課的學童在社區活動,可能是造成感染人數增加的重要原因。此外,以感染發生率來看,本次分析的幼幼班總計僅有八名學童,第一個案例發生時,其發生率即已高達12.5%,兩個案例的累積發生率更高達25%,學校雖然依照標準程序,在第一例發生時採取重點式的環境消毒,第二案發生後執行全面環境清潔與消毒,但第二例發生時,幼幼班學童腸病毒的累積發生率已經高達25%。若能在第一個案例發生時,即採取較積極的全面環境消毒,但將未感染(未發病)學童暫時移往備用教室上課,或許可以降低後續案例發生、全班停課的可能性。
腸病毒對三歲以下幼兒的感染風險極高,為避免類似狀況再度發生,幼兒園除了與主要照顧者保持連繫,隨時監測腸病毒案例通報之外,一旦有偶發的腸病毒案例,學校即應採取行動,透過環境消毒、戴口罩、勤洗手等方式,以降低學童感染風險。萬一不幸必須全班停課,停課期間亦須向學童家屬及照顧者宣導,避免讓生病中的小孩外出遊玩,以免散播病原造成更大規模的感染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