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的短片,紀錄了南太平洋島國萬納度共和國在2015年3月13日,遭受5級超強颱風"潘姆"襲擊,其中位於首都維拉港市南方200公里的坦那島首當其衝,當地3/4的房屋被摧毀,交通、醫療、通訊機能完全停擺,2萬9千多名居民處境悽慘,然而影片中,也展現面臨災難時,社群凝聚與團結對於建立恢復力的重要性。
在2015年12月初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除了政府領導人進行減碳巴黎協議的協商外,在開放給一般民眾的氣候世代會場區域,每天都有非常多場的周邊會議,針對與氣候變遷相關的不同面向、不同主題進行討論,在12月5日就有一場關注面對極端氣候事件時,社區群體的集體恢復力。
紅十字會的代表以萬納度為例,提出要加強災後社群恢復力的重要因素,必須要有深厚的傳統知識及信仰才得以穩固糧食供給系統,要有強健的在地社群網路,採取共同行動及清楚的領導系統,強烈的在地認同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這些要素能讓社群快速且自主性地動員,展開災後重建的工作。
另一位與談人則表示,社群的恢復能力,並不是一夕形成,而是長久而持續的養成。
在討論面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災害時,社群本身的社會凝聚力以及在地知識是決定恢復能力的重要關鍵,卻往往被忽視,而只著重在其他物質資源、設備和現代科學的討論,事實上,以萬納度的經驗看來,對氣候變遷非常脆弱的社區村落,要建立社群凝聚力,加強個人及團體的知識與能力,教育兒童傳統的美德及價值,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感,以及透過定期聚會,強化同屬一個社群的認同感等等,都是強化社群恢復力的實際可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