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自由時報    2015/03/02
抗旱作物 小米、紅藜正夯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農耕漁獵、災害防救、飲食烹飪  
記者:洪美秀
地點: 新竹市 東區    

台灣面臨10年大乾旱,很多地區農作被迫休耕,但原住民傳統的小米與紅藜作物,不僅是饑荒之糧,更適合在旱地種植,新竹市千甲農場今天灑下台東牧師戴明雄帶來的小米和紅藜種子,呼籲政府乾旱期不應只是要求農民限水休耕,反應鼓勵栽種抗旱作物,與大自然共生存。

位在竹市水源之地的千甲農場,由里巴哈克協會一群都市原住民照護的有機農場,來自台東排灣族的牧師戴明雄,因在台東推廣栽種小米獨特sangiliw品種及素有「紅寶石」美譽的紅藜,上午特帶著優良的種子到千甲農場。

戴明雄說,小米和紅藜都是上帝賜給世人在乾旱及饑荒時的糧食,因為不需太多水分,在旱地與山坡地有強韌的生命力,是原住民聖品,不僅小米梗及穗是原住民祭天祈福的神聖物,所結之穗小米更是最佳的抗旱作物。

里巴哈克協會總幹事劉美玲說,乾旱是大自然隨時可能發生的現象,但上帝並沒有關閉栽種之門,小米和紅藜就是最棒的抗旱作物,她認為政府乾旱時期只會限水要求農民休耕給補助,其實應鼓勵農民栽種這些具經濟價值的抗旱作物,一來可與大地共存,二來也是推廣原住民傳統的農業作物。

牧師戴明雄說,小米是澱粉含量少的鹼性五穀作物,連糖尿病患者都可食物,且含植物性蛋白,紅藜被稱為紅寶石及彩色米,就是因結穗時五顏六色,可做酒、手工餅乾等附加食品,是生命力強的作物,更具抗旱效果,他在台東已推廣種植200多公頃。

今天中午,劉美玲與協會多名原住民在戴明雄指導下,灑下小米及紅藜的種子,隨即覆土並安靜祈福,期許4個月的栽種期後,8月舉辦豐年慶典,也呼籲政府可學習原住民老祖先智慧,推廣這些有經濟價值的五穀作物。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75,339,40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