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立法院再度修正姓名條例,增加原住民傳統姓名或漢人姓名,均得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的規定,並且有三種登記的方式,包括傳統名字以漢字登記,並列傳統名字羅馬拼音,例如以牯慕‧瓦旦的漢字登記再併列羅馬拼音的Kumu‧Watan;第二種是漢人姓名並列傳統名字羅馬拼音,像是漢名王小明並列Kumu‧Watan的方式;另外就是傳統姓名以漢字登記的方式來註記。這三種方式可以自由選擇。
根據內政部的資料最新統計今年四月份回復傳統姓名的族人總共有兩萬六千多人,只占了原住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如果以回復傳統姓名的人數來看,以傳統名漢字登記的僅占百分之十一,以傳統名或是漢名並列羅馬拼音的人數有兩萬三千多人,占了回復傳統姓名人數的百分之89,並列羅馬拼音的方式佔了將近九成,不管以哪一種方式註記,對回復族名的人來說都是一種認同。
雖然並列羅馬拼音的人數佔多數,但因為內政部沒有再將依傳統姓名或是漢人姓名並列羅馬拼音的人數分類統計,當時力推回復族名的前行政院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表示當初會以漢名並列羅馬拼音主要是考量,漢名沿用已久許多證件不需要急著更正,但認為姓名條例修正後新生兒應該就以族名來登記才是姓名條例修正的真正意義。
學者也認為新生兒就以傳統姓名登記,更容易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族群,但根據內政部的資料統計,十年來新生兒登記族名的只有311人,各族獨有的傳統命名方式,如何從下一代繼續傳承下去,是原住民族社會必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