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現正展出一批荷蘭統治時期史料(見圖,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揭露荷蘭傳教士十七世紀與台灣先民互動。其中,一六三六年荷蘭牧師首度在新港社成立教會學校後,之後隨著傳教士的腳步所及,學校陸續成立;也有文獻記錄當時原住民部落能書寫、拼字、讀得懂ABC的兒童人數。
這是原民會與外交部舉行的「歷史機遇—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檔案重現台灣」特展,展出內容係台灣與印尼簽署文化合作備忘錄後,由印尼國家檔案館將一批沉寂近三五○年有關台灣的三卷史料、共六七三頁,逐一掃瞄建檔,並將檔案使用權贈與原民會。
原民會表示,這批珍貴文獻得以重返原生地臺灣,是令人十分振奮的事,也盼國人共同見證歷史文物與台灣原住民文化之緊密連結。
特展展出這三卷檔案的複印本,另由學者翻譯部分文獻內容,讓民眾一窺十七世紀台灣先民動態。
例如有篇檔案記載,荷蘭牧師成立的教會組織「大員小會」,在一六四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曾向台灣長官與評議會提出報告,一批來自華武(土龍)語區的原住民,被敵人追趕被迫逃出部落來到諸羅山新港語區,大員小會希望讓這些人遷到他處,方便接受華武(土龍)語的母語教學。
該篇報告也提到,華武(土龍)地區(今虎尾一帶)學校已經開辦了一年半,學童對於禱告的背誦、讀寫都以華武(土龍)語進行。
原民會表示,特展在原民會一樓展示廳展至六月廿一日,歡迎民眾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