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戴上白色手套,小心翼翼地把近期發現的文物打開。這快玉玦,就是近期讓考古界相當興奮的重要存在!
十三行博物館長柏麗梅:「所謂的考古發掘出來,往往都是碎片或者不完整的東西,那剛好發現玉玦的時候,其實大家非常地興奮哦!」教育研究組研究助理彭佳鴻:「那這個玉玦很特別的是在於它的形制,因為它是我們台灣非常少見的
多環形玉玦。那目前出土的屈指可數,那多數是在我們台灣東部,尤其是卑南遺址發現最多。這麼特殊的東西,怎麼會在植物園遺址這個地方發現到,那它怎麼過來的,應該是交換過來的。」
十三行博物館初步研判,這塊玉玦的年代,應該是距今約3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研究人員也說,這塊玉玦可能是作為耳飾使用,玉玦上的環狀造型跟缺口,做工可說是相當精細。
研究助理彭佳鴻:「在以前是純手工,人工打磨這個玉器,那玉石又很硬,像我上次做實驗磨了一個多月,才鋸出大概微微一條痕跡而已,連切下去都還沒有切下去。所以我們在想這種史前技術,到現在我們都還複製不出來,所以我們還在持續研究跟探討,到底是用什麼方法達到這些技術,或許也可以協助我們現在社會,在未來一些技術上面的一些發展。」
十三行博物館長柏麗梅:「在這個發掘的過程裡面,其實讓我們找到這樣的文物,我覺得也呼應了考古及文物保存,不論在哪裡,都是應該被重視的。」
館長也說,十三行博物館將會透過數位典藏的方式,讓國人可以仔細探究,並欣賞這件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