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回到400年前的台灣,與平埔族人交朋友,要帶什麼禮物?」知名網紅,告訴大眾,答案就是「腐敗的醃製肉品」。然而他根據的是,1603年,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學者陳第,花了大約20天完成的文獻《東番記》,內容主要研究於,居住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生活樣貌跟飲食文化。
但有族人認為,這名網紅,沒有多方參照不同觀點,就妄下註解,加上用字遣詞不夠中性,導致文章一上網,便有不少族人留言反應,不受尊重。
事後這名網紅再發文澄清,他是「有幾分史料、說幾分話」,而他所做的只是「史料翻譯」。但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提醒,這些文本,對西拉雅族人而言,都是外來者的觀察與書寫,甚至內容未必屬實,也可能反映出書寫者的個人偏見,因此提醒社會大眾,在閱讀任何文本時,應當謹慎判斷。
類似爭議,層不出窮,台灣平埔原住民族文化學會祕書長段洪坤認為,這是長期台灣教育,尚未真正落實「族群主流化」,導致歷史詮釋角度過於單一。
如果想進一步認識台灣平埔族群各自的發展歷程跟文化樣貌,段洪坤也建議,可以參考由後代族人書寫的書籍。
而針對坊間仍存有不少帶有偏見的文獻,為了不再被錯誤傳播,目前原轉會也正進行爬梳,希望幫助社會大眾,能以更持平且全面角度,看待原住民族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