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3年聯合國原住民族常設論壇(United Nations Permanent Forum on Indigenous Issues, UNPFII,以下簡稱論壇),台灣的原住民族不缺席,得感謝國家扮演分配資源的重要角色,支持並促成原住民族這次的聯合國參與。
原住民族知道並希望與各位讀者強調,所謂「參與」,它的意涵不應只限制停留到所謂的「落實國際化、接軌國際、國際參與、放眼全球」等口號層面。它對台灣原住民族而言,具有更深遠的意涵。本文試分析原住民族產經協會參與2013年論壇的成員:林春鳳理事長(Unga Kalay)、Ai Ang Kei Ku、Yedda Palemeq、高怡安(Wasiq Silan)、林碧憶(Lapic Kalay)等人的參與省思,再分個人、集體以及國家層次分別詳細說明如何從聯合國的參與當作起點,從內而外,由精神上自覺到法規上的自決。
參與:個人層次
個人的層次而言,這次能夠有幸參加的成員陳述出參與論壇的很多面向,比如說,它可以是自決的實現、是組織工作的反思、是國際資訊的取得,這樣子的交織,也引出了部落集體如何從個人的成長中去穩健的呼吸。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精神上的覺悟、獨立、自主和信心。
已經具有多年參與經驗的春鳳老師,在她的文章一再強調她的參與是原住民族自決能量的積累,其具體表現在原住民族自己舉辦一項有國際高度的會議、提出與討論對原住民族自己重要的議題(相對於國家機關、學者或研究者在「研究原住民」的時候提出的問題),她在報告中強烈的重申原住民族主體性的體現是參與聯合國這個行動裡面的骨幹:
「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儀式,這麼驕傲我等了許久,這幾年來參加聯合國的事務,我要的就是這樣表現原住民族文化的樣式,我不要去當表演的隊伍,我不要充當色彩的陪襯,自己就是自己,用自己的語言敍述自己的故事。明年在世界接待會中,不會只有紐西蘭的歌唱,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將會靜靜地進入人們的心裡,我們要用和平的方式參加,我們要表現明顯的主體性,我們還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這是目標,也是引領各方面進步的指標。」
思考方式差異
春鳳老師提出的論點與紐西蘭的原住民族方法論研究者Linda Tuhiwai Smith提出的相互呼應。Smith作為一個原住民健康的研究者,描述了所謂科學研究「不願面對的真相」:「部落其實用完全不同的框架想事情,跟官方講的不一樣。官方常常費盡心思宣導政策之際,發現部落的人根本不同意政策最基本的假設。」
「我知道我們快死了,」一個族人說:「但是可不可以告訴我,我們為什麼活著?」
「我們的健康不會改善的啦,沒有主體性/主權,講再多都沒用。」
「受夠了人家跟我們講,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拜託告訴我們到底有什麼好的來改變?」或是:「為什麼他們總以為從遠處冷冷觀望我們,就可以找出解決我們問題的辦法?他們為什麼不看看他們自己?」
「為什麼每次都發生把部落關心的議題,重組排列甚至扭曲,好讓標準的科學研究問題可以進行?」(註1)
原住民族自決的基礎是自覺,自覺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問題,用自己的觀點講清楚。意識到自覺的重要只是起點,如果要前往下一階段自決,靠的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就本文的議題範圍而言,原住民族的論壇參與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可以一蹴可幾的。
Yedda點出了台灣原住民目前所佔的一席之地以及策略性的經營重點,是聯合國一切的起步和前提。她站在至高點,進一步為了台灣原住民族長遠的一席之地語重心長的建議:
「不論是工作小組或小型平行會議,都是台灣行之有年的經營重點,值得繼續下去,但也建議利用現有的資源增強力道,例如可以嘗試籌辦亞洲工作小組2014年論壇準備會議,也可以依據主題,邀請其他國家原住民代表參與2014年台灣小型平行會議並發表。不過,這些串連人士主要以民間團體為主,即使台灣需要有公部門挹注資金辦理以上活動,為避免這些非政府國際友人懷疑或引起其負面的想像,導致反效果,這些活動宜由多年投入論壇參與的民間團體承辦,降低公部門的參與色彩之外,也確實達到民間非政府組織國際串連的目的。」
具體的政策層面上,從聯合國學習具體的人權機制、良好的建置與系統,並具體的連結到國內原住民族的建置可能的修正方向,也相當可貴。取經國外原住民族政策,也是激發自覺/自決的良機。比如說碧憶提到聯合國原住民族夥伴關係合作聯盟(UNIPP)以及它可以給國內帶來的激發與創意:
「此聯盟結合了常設論壇(UNPFII)、聯合國發展計畫署(UNDP)、國際勞工組織(ILO)、人權事務高專辦、聯合國兒童基金(UNICEF)等單位,目前已成立信託基金,進行跨部會的合作。這種合作模式可成為國內未來跨部會合作的範例。在國內的原住民族事務是須透過全面的合作,不應將職責單一歸屬於特定部會,透過資源的整合與多方的合作才能真正落實原住民族權利實踐與健全發展。」
原住民族的健康日漸受到重視,目前的健康照護規劃聚焦在硬體設備加強、醫事人才培育、健康營造、醫療資訊化、緊急後送等等層面之上,碧憶也強調傳統醫療在健康照護裡面所應扮演的具體角色:「傳統醫療與傳統健康行為能結合文化與傳統習俗進行健康推動,今年PAHO所頒發最佳健康模範國─厄瓜多,在原住民族傳統醫療推動上有許多值得他國參考的經驗。厄國積極推動原住民族產婆中心,鼓勵傳統生產與接生方式。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是近年聯合國所關心的議題,今年在大會中也決議,經社理事會將辦理為期3天的針對原住民性與生殖權利(sexual and reproductive rights)之國際專家小組會議 (International expert group meeting),以呼應權利宣言第21、22(1)、23與24條。」
拓展原民議題
此外,出席聯合國,也是擴展領域、眼見放寬的具體落實,Yedda立言有很多珍貴的機會和經營的可能,等著台灣原住民團結合作去一肩挑起:
「因為台灣原住民出國留學生人數增多,且領域漸廣,台灣在原住民研究的實力也逐漸增加,可以朝『原住民研究』為方向連結參與論壇多位原住民及非原住民研究者,以更有深度的原住民議題研究成果結合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的發展進行串連,甚至成立作小組及從研究的角度針對原民議題發言。本團蔡志偉教授在小型平行會議中提及的研究倫理引起多數與會人士的共鳴,顯示這一塊是值得經營的區塊。」
不只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更是我們台灣原住民族可以向外面伸展,去述說自己的議題,怡安如此說明台灣原住民族可以如何伸展出去接軌:
「聯合國裡面,知識與貨幣是等值的;腦袋裡的知識與資訊,是最值錢、最有價值的。資訊,像是我們原住民族怎麼組織國政會議來交換意見擘畫未來政策、像是原住 民族語言復振的計劃與實施的經驗、或者是我們原住民族的人權落實經驗等等。我們分享我們還算成功的經驗、或值得紀念的錯誤,並且學習其他原住民族的經驗,透過交流經驗來追求進步與更好的未來。」
資訊的取得,最重要的不是取得或是分享的本身,而是原住民整體權利的轉化和提升。碧憶做了言簡意賅的總結:
「資訊能讓原住民族權利更加提升,透過每年的持續參與,帶領更多國內對於國際事務有熱忱的同伴,將國外資訊帶回國內,使國內議題與國際接軌,並透過國際標準,持續提升國內原住民族人權之落實。」
有力量的個人雖然不必然讓部落茁壯,但卻是部落存續不可忽略的重要面向。而部落的心跳倚靠的是活在原住民族文化裡面,在主流社會裡面的部落靈魂不丟失。這「不丟失」很難言說,最主要的就是抓緊認同和鞏固語言。換句話說,語言與認同就是原住民族文化的核心,語言在認同裡面扮演的重要性,在部落長年深耕Kei Ku如此語重心長的說:
「失去語言,自我認同便蕩然無存;失去語言,無法凝聚族人間的團結;失去語言,傳承困難,許多珍貴的文化就此流失。」
(待續,作者為泰雅族)
註1:Smith L. T. (2012). Decolonizing Methodologies. Zed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