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搜尋頁
阿美族
泰雅族
排灣族
布農族
卑南族
魯凱族
鄒族
賽夏族
達悟族
邵族
噶瑪蘭族
太魯閣族
撒奇萊雅族
賽德克族
拉阿魯哇族
卡那卡那富族
平埔族群
所在縣市:     高雄市   屏東縣   台東縣  
返回上頁
部落名稱 大梅部落【Pungudan】
部落特色 此部落首度為世人所知,是因一八七四年的牡丹事件,當時首當其衝在四重溪石門天險與日軍作殊死戰的,就是大梅村人的祖先。
所在位置 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
範圍 位於蚊罩山東南方山麓,四重溪支流大梅溪(舊稱加芝來溪)下游右岸的河岸低地上。
地理環境
交通資訊

1.沿台1線(屏鵝公路)南下,行至車城(派出所/農會)時,左轉沿199縣道至四重溪,由溫泉路左轉文明路直行即可到達大梅社區。

2.由東部地區,從台9線壽卡轉199縣道南下,過東源村、牡丹村後抵達石門村,再往四重溪方向前行,到達四重溪,由溫泉路左轉文明路直行即可到達大梅社區。
電子地圖連結
 
部落所屬族群 排灣族
使用語言 排灣語 、漢語
宗教信仰 族群傳統信仰
部落由來

此地即原「外加芝來社」(gaikachilai),排灣語稱「布吾丹」(Spogodan或Puqutan),部落名的由來不詳。

本部落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住在滿州鄉內,因為人口增加而向西北方山區遷徙,清朝年間,分成許多大小部落散布在大梅溪上游兩側的深山平台之間,台灣光復後,政府為便治理,才將族人遷到平地。

本部落首度為世人所知,是發生在一八七四年的牡丹事件,因為前一年有琉球漁民船難漂抵牡丹遇害,清廷又以「化外之民非轄屬」拒絕日方抗議,因此日本就率三千大軍,從車城登陸攻打牡丹社人,當時首當其衝在四重溪石門天險與日軍作殊死戰的,就是大梅村人的祖先。

旅遊觀光資訊

1.社區聚會所:本處為社區主要聚會場所,牆面皆以原住民圖騰美化,記錄著本社區人文歷史、民情風俗及生活型態。

2. 人面石:重約十噸、位於舊聚落前,人面向外,居高臨下,頗有守護聚落之意味。
3.祖靈屋:供奉原住民信仰之祖靈。
4.鳳梨園:此園區佔地約兩公頃,為本社區重要產業之一,提供部分居民經濟來源。
5.蝙蝠洞:為一倒L 形洞窟,深約一百米、寬約四米、高約五米,相傳為日治時代所開挖,作為儲存彈藥之用;洞外可供遊客露營。
6.茴香戀戀溫泉會館:為一充滿南洋風味之溫泉場館,除泡湯外,尚有提供住宿及用餐等服務。
7.大山溫泉農場:占地約1公頃,可供遊客住宿、泡湯、用餐,場區花木扶疏,喙養動物亦可供觀賞。
8.舊聚落遺址:據耆老口述,本聚落約一百二十年前就已存在,約三、四十人,據知其後人尚在本社區居住者有潘姓一族。為表示對先人的敬重,進入遺址不宜大聲喧嘩。
9.白猴瀑布:有三層,高約九十九米,相傳曾有獵人於此處發現毛色全白之猴子,故名之;此處尚有淒美動人之傳說愛情故事。
10.大榕樹:此樹占地約零點一公頃,氣鬚根橫誇道路兩側,其中一鬚根夾纏九芎樹,形成一奇觀;此處地名原住民語含有舒爽之意,為過去族人南來北往休息之處。
11.茄苳神木(兄弟樹):為兩棵巨大之茄苳樹,其中較粗大一棵約十人合抱,且正纏食一巨石,此狀甚符此地之傳說故事。
12.石頭屋:此屋屋齡約有六十年,全為就地取材搭建,為傳統南排灣建築,採原住民工法,可見識到先人的智慧。
13.石頭公(親水公園):石頭公有其傳奇故事,是本社區的守護者,亦為居民信仰中心。親水公園為林務局規劃之生態示範區,設有泡腳區,可紓解遊客的疲勞。
14.瀧涳溪:生態豐富之山間野溪,區內動、植物繁多,例如:紅蟹、過山蝦、蛙類、蛇類、飛鼠、獼猴、野豬等;以及大石壁、石溝、大平台等天然奇景;還有一棵占地超過零點二公頃之千年榕樹。
參考資料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6,721,29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