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4.12
從人群到族群:論Sakizaya的消失與生成
族群: 撒奇萊雅族   
主題: 歷史、民族誌、學術研究  
作者 蘇羿如
期刊名 臺灣文獻65卷4期頁33-75
ISSN 1016-457X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台灣原住民從人群到族群的團體形態變遷與認定,並以Sakizaya人的消失和Sakizaya族的生成作為例子加以論述。有趣的是在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群體時,大多著眼於原住民族正名(族名)的族群觀,而各族族名的出現,主要又與日治時期的分類與命名有關,在此之前的原住民聚集為群體的狀態,亦即人群觀則較少受到關注。可以說,這篇論文的價值就在於指出台灣原住民從人群到族群轉化的特殊現象。其中原住民族團體範疇又可分為台灣原住民族及台灣原住民各族。
就台灣原住民族及台灣原住民各族而言,前者是1980年代原住民捍衛生存處境而蘊生的族群團體泛稱形態,後者則是從日治時期以來對原住民進行族群團體的劃分與沿用。也因此建立了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的團體的劃分方式,在各種主客觀條件的交錯之下,有了日後原住民爭取正名運動不斷上演。然而,在族群團體之前則是更早期的原住民部落式的人群劃分,此劃分方式主要是依血緣關係與地域性所進行人群的區隔。
而Sakizaya的正名所提出的訴求,恰恰經歷人群和族群的分類世代。推動Sakizaya正名的核心人物,將Sakizaya族的消失歸結於受到清代的加禮宛戰役的影響,因而展開正名運動,但將Sakizaya劃歸成阿美族卻是在日治時期的族群分類之中。可以說,若將Sakizaya(1630-1878)稱為Sakizaya(人),那麼人群的形成著重的是過程,亦即依血緣關係的擴張或地域性遷徙而成群的群體狀態。而日治時期開始到當代2007年Sakizaya(族)的正名成功,族群團體所重視的是分類的判准。換言之,族群團體的出現代表的是知識分類形構而成的團體形態。從日治時期沿用至今,不僅促成Sakizaya人努力進行和阿美族在語言與文化的區隔,一次成為一個新興的原住民族群團體,同時此一分類知識的建構,也成為當代原住民社群正名運動的重要先決條件,相信只要找到具有可區別的特徵,就能使得族群團體界限變得明確,如此一來也使得以往的人群概念逐漸式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