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4.06.30
宗教信仰變遷對部落組織與空間的影響─以llyung Klesan 的Rgayung部落為例
族群: 泰雅族   
主題: 傳統信仰  
作者 吳培元
學校系所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
地點 宜蘭縣 南澳鄉    
研究內容

Rgayung是一個多社群組成的泰雅族部落,雖然內部的社會組織與文化習俗在日治時期已遭受破壞,但在1945年後初期,Rgayung出現積極恢復原本社會組織和復辦Sm’atu(祖靈祭)的過程。然而在1950年後,基督長老教會被引進,Rgayung的社會組織、祭典儀式和Gaga律法等,逐漸被轉化或取代甚至消失。當年禮拜堂的出現,開始象徵著Ragyung部落新的信仰核心之外,在當時也是教育、政治和集會的場所。近年來禮拜場所也增加到五、六間,且功能也只剩下宗教集會之用。除此之外,在台灣原住民族的許多部落都在以不同方式振興部落傳統祭典、恢復原本組織和建築空間,使其部落能連結過去和土地,自主性的發展部落光觀、產業以及文化傳承等目的。反觀Rgayung部落,為何只有「聖誕節」?基督長老宗教的泰雅爾中會為何只重視泰雅族文化中的「語言問題」?為何一個部落存在兩個長老教會和多個教派的教會?
本研究目的在於,尋找Rgayung部落宗教信仰變遷中的行為與認知,以及部分族人復辦Sm’atu(祖靈祭)的目的。並從Rgayung部落信仰組織和相關的部落建築空間來探討其對Rgayung部落的影響。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訪談以及參與觀察和測繪的相互印證,將這些方法分成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1.範圍從llyung Klesan(南澳群)往回看Rgayung;時間從Rgayung的形成到1950年基督長老教會被引進,再到2013年澳花國小復辦傳統祭典來研究與觀察。
2.透過現場測繪來分析活動行為與建築空間的關係。
3.整理宗教信仰變遷中,Rgayung部落的組織、成員、祭典(節日)、行為、建築、空間以及不同時期的比較。
因此,本研究發現如下:
1.多社群組成的Rgayung部落,難形成共識的狀態也反映在多宗教教派的建立上。
2.在Rgayung部落,傳統信仰與新信仰,產生了各自所需的建築與空間,反映著不同的功能與宇宙觀。
3.在振興Sm’atu(祖靈祭)時,尚缺乏建築與空間與流程上的嚴謹性。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488759880288996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