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4.06.30
痛風性關節炎之中西醫療方式的探討-以宜蘭地區的居民為例
族群: 泰雅族   
主題: 醫療保健  
作者 王明瑞
學校系所 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
地點 宜蘭縣 大同鄉     宜蘭縣 南澳鄉    
研究內容

研究者在例行門診診治痛風患者時常發現病人的發病部位有其一致性與特殊性,例如痛風其好發於足部第一大足趾內側;又如原住民之高尿酸血症好以多發性痛風石表現,而一般平地人似以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為主等。而痛風的發作部位似乎與古代經絡走向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故引發研究者想要從臨床病例中去統計病人好發的部位,想從經絡的說法中探討中醫對痛風的病因及治療。西方醫學只用降尿酸藥物和飲食控制來治療痛風。畢竟西醫在治療痛風有其局限性。希望透過此次研究能夠對日後研究者對於痛風病人之治療,除了以西醫的療法以外,能夠以其他方式與思考,從根本上去改變病患的體質,並於臨床上實際運用。
1.本研究是以宜蘭羅東聖母醫院101年門診就診病患者為研究抽樣對象,採樣的對象為居住在宜蘭縣的居民,原住民則是以居住於大同鄉及南澳鄉的泰雅族人。研究記錄病患的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族群,是否從事粗重工作,痛風發作前是否曾經大量喝酒與大量飲食;和患者病歷記載的臨床表徵如痛風發作的時間、發作的部位和以前是否有曾經發作過的經驗,身上痛風石的有無,血液中的尿酸值等,以這些數據作為變數,利用統計學的原理,觀察這些變數間是否有相關性。
2.痛風患者以中年以上男性為多,少見女性。而初次發作的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研究者接觸過最年輕的患者是十一歲的原住民男孩。痛風發作以30歲以上中壯年紀為主。喝酒與痛風發作有一些直接關係。依發作部位來看發生於足部第一蹠趾關節者(約於足太陰脾經之大都、太白穴附近)最多。原住民有痛風石的比例相對較高。做粗重工作者較容易痛風發作。在18至50歲的年齡群發作在大足趾的機會較高,50歲以後的發作在膝部和腳踝處較多。
3.痛風性關節炎初次發作或是再發的患者常是發作於下肢。痛風性關節炎發作通常發生於夜間。在研究者切除痛風石的手術中發現:痛風石的尿酸結晶結石肉眼所見是黃白色而非肉色或其他顏色。
4.如何治療痛風及減輕發作時的不適,無論對中醫或西醫來講,都是臨床上相當重要的課題,而中醫治療對發炎的控制、情緒壓力的調節及延長緩解期的時間,都具有相當好的療效,配合飲食宜忌的調理,可以讓痛風得到更好的控制。研究者認為未來應思考利用能量療法、信息療法等另類療法等突破治療痛風的困境。因為現今的治療方式雖可治標、快速減緩病症,但痛風反覆發作的特性及其對病人生活上的影響很大,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及努力的。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262077378305507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