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11.06.30
論族群傳統的再現-以埔里噶哈巫族音樂文化為例
族群: 平埔族群  
主題: 音樂、法律政治  
作者 方詩評
學校系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地點 南投縣 埔里鎮    
研究內容

噶哈巫(Kaxabu)族群主要分布於台灣中部埔里盆地的眉溪兩側,共有四大聚落所組成。十九世紀,日本學者因為語言與生活習慣的相似性,將該族歸類為巴宰族。關於平埔族群的議題,自90年代起被廣泛討論,亦是政府、原住民、漢人、學者…等各界論述的角力戰。歷經政權轉移、殖民統治、被迫遷移與漢化問題,以及1957年台灣省政府的一則「日治時期戶籍登記為「熟」的縣民,可登記為平地山胞」公文,只有發函至少數幾個縣市,衍伸出持續至今一連串的平埔族正名運動。噶哈巫族更要從附屬巴宰族亞族的族稱跳脫出來,因此重新一步一步尋回屬於自己特有辨識的標誌,該族正面臨傳統之保存與創新的課題。
本文試圖從音樂文化復振與族群主體性的角度切入探討,以我群(內部)/他群(外部)的多方觀點,探究在當代多元的社會型態之中達到文化之間的對話。首先藉由歷史文獻整理出噶哈巫與地緣週邊之間的對應關係,再者透過地理位置的劃分,瞭解眉溪四庄的文化背景及社會脈絡。剖析日常生活至年祭-牽田所使用的音樂形式(如:歌謠、舞蹈、文教協會錄製的專輯…等)如何從建構其音樂傳統,以及當代的噶哈巫族人著手創作以重構當代的音樂文化,能夠從階段性的重新整合,進而成為長期性的文化延續傳承。盼藉此議題的論述,闡釋噶哈巫對於自身身份定位與族群認同的意識建構,形塑出噶哈巫形象,並且反思當代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的共存情況。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586973033225116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