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5.06.30
日治時期花蓮港廳之神社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外來宗教  
作者 黃家榮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
地點 花蓮縣 全部    
研究內容

日治時期,根據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的記載,日本人在殖民地臺灣建造了198座的神社,花蓮地區則有22座神社。筆者自民國96年(2007)至民國103年(2014)止,透過實際走訪花蓮縣各鄉鎮之田野調查、口述記錄,花蓮縣境內大、小神社竟高達49座神社。神社的功能起初為提供日本移民在信仰上的寄託,到了皇民化運動之一庄一神社的推行,及為了慶祝皇紀2600年事業的舉辦,全臺掀起了一波興建神社的風潮;花蓮港廳各蕃地神社的興建,研判應與昭和5年(1930)霧社事件過後,日本人為有效控管臺灣原住民族,將原住民強迫集體遷移至海拔較低、地勢較平緩處,實施強制性的集團移住政策有關。
本論文藉由相關文獻的整理與筆者實際走訪花蓮縣各鄉鎮之田野調查,並針對當地老人、耆老進行口述記錄,更透過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官方網站取得昭和20年(1945)3月,美軍所拍攝之花蓮港廳部分航照圖進行比對,將日治時期花蓮港廳各郡各庄、蕃地之神社進行詳細的記錄與調查。
戰後,因臺灣人民宗教信仰的不同,日治時期的神社幾乎無人繼續祭拜,但在部分原住民部落仍有少數居民會到神社參拜或打掃,由此也可窺見日治時期皇民運動上的成效。神社建築與設備除花蓮港神社透過小規模改造後,成為花蓮縣忠烈祠繼續使用外,吉野、林田兩座神社也曾短暫被改為忠烈祠供當地居民繼續參拜,其餘的神社皆被改作其他用途。民國47年(1958),花蓮遭受溫妮強颱的侵襲,全縣多處神社大多毀於此次颱風,之後大部分的神社因無人繼續維護管理就此荒廢,甚至原住民部落的神社更成為居民種植山蘇的場所。民國63年(1974)因政府頒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花蓮有近10座的神社遭到小規模甚至大規模的破壞,本論文透過實際的田野調查、耆老訪談等方式,將戰後花蓮縣內各地神社現況做詳細的記錄。
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推廣國家神道、強調天皇和國家效忠奉仕,而在全臺廣設神社;戰後,隨著不同政權的轉移,神社空間不是被改造就是遭到破壞、拆除;民國63年(1974)的一紙政令,全臺掀起了一波拆除、改造忠烈祠的全民運動。隨著時代的不同與開放,古蹟維護與保存的聲浪逐漸高漲,全臺各地日式神社再次掀起一波保存與修復、重建的風潮,本論文期盼藉由筆者多年的神社的調查與記錄,並耙梳相關文獻的記載,能提供花蓮縣各鄉鎮鄉土教材上的教學參考,並彌補過去教科書上的不足之處。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282057833320767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