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4.0630
南臺灣原住民學童口腔健康的調查分析及氟化物介入對預防齲齒的成效之追蹤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醫療保健  
作者 謝蕙如
學校系所 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研究所
地點 高雄市 全部    
研究內容

研究背景與目的:台灣地區學童齲齒盛行率居高不下,尤以山地鄉口腔健康問題明顯較平地鄉嚴重,因嚴重醫療資源不足,更顯口腔預防保健的重要。因此,本研究主要在調查原高雄縣原住民鄉鎮學童之口腔健康狀況、飲食及口腔衛生習慣、其主要照顧者相關因素,及不同口腔衛生策略介入的監測及成效評估。本研究為能達到長期防齲效果,施予氟錠預防平滑面的齲齒;使用裂溝封填劑預防第一大臼齒咬合面及裂溝縫隙的齲齒,此法對恆牙的保護較為持久。
材料與方法:本研究為類實驗設計法,以立意取樣調查法進行橫斷式研究,並以縱貫式追蹤調查。針對 2007 年至 2009 年間就讀 12 所學校的 3-9 歲兒童為對象,約計有 572 位。本研究主要施行口腔檢查、問卷調查、氟錠及裂溝封填劑的介入,再進行卡方、t-test 及複邏輯回歸分析比較。
結果:偏遠山區的原住民學齡前兒童有很高的齲齒盛行率(95.6%),及很低的填補(10.3%),其乳齒齲齒指數(deft)會隨年齡增長有顯著性地升高。主要照顧者本身的口腔保健態度良好,然而口腔保健知識程度卻很差,影響因素包括教育程度及職業。進一步分析其中的 S-ECC 之主要照顧者的相關因素,結果顯示學童低頻率刷牙習慣與主要照顧者的刷牙習慣有關。主要照顧者的低頻率刷牙習慣是學童不正確的刷牙方法的危險因子(OR=3.45)。另外分析學齡兒童的齲齒其相關因素,可發現學童的齲齒指(面)數是受其喝飲料的習慣及刷牙的次數之影響。主要照顧者的刷牙頻率是學童口腔衛生狀況的重要指標;嚼食檳榔的習慣會造成學童口腔衛生不良的風險(OR=2.04)。針對學齡兒童的裂溝封填劑運用,追蹤一年發現, 229 顆第一大臼齒塗佈後,有 14 顆發生齲齒(6.1%),相較低於對照組追蹤 258 顆第一大臼齒卻有 60 顆齲齒(23.3%);裂溝封填劑塗佈與第一大臼齒齲齒的預防有顯著性相關,在對照組的齲齒率大約高於裂溝封填劑塗佈組的四倍。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氟錠投予,研究結果顯示,介入組在接受氟錠投予 12 個月後,DMFT 指數增加量較控制組少 0.16 顆,DMFS 指數增加量較控制組少 0.19 面。氟錠投予的抗齲齒效益,可減少 DMFT 指數增加量 51.61% 與 DMFS 指數增加量 50%。介入組在接受氟錠投予 24 個月後,可減少 DMFT 指數增加量 12.50% 與 DMFS 指數增加量 18.84%。其中,氟錠在非咬合面的防齲成效遠高於咬合面,兩者相差 45.36%。
結論: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原住民口腔衛生狀況是不足的,主要照顧者的刷牙頻率及嚼食檳榔習慣是學童口腔衛生不良的重要因子;然而,對於剛萌發的第一大臼齒進行裂溝封填劑塗佈,可有效的(94.54%)預防齲齒,當裂溝封填劑完全脫落時會陷入齲齒的風險,有必要立即重新塗佈。另外,對於具有高齲齒風險或身處氟化物缺乏地區的兒童,建議以學校為基礎,來實施氟錠投予齲齒防治計畫。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706508147147676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