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6.02.27
原住民學生展演的深耕與擴展-以玉東國中木工班為例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傳統技藝/工藝  
作者 葉孝玲
學校系所 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地點 花蓮縣 玉里鎮    
研究內容

 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在1980年於馬尼拉舉行世界旅遊會議宣言中指出觀光業的精神層面基本上包括:「滿足人類精神的需求,不斷對教育有所貢獻,對各個民族以平等待之,尊重所有人類的尊嚴以及人生而平等的身份,肯定不同民族文化的原創性以及尊重他們精神遺產的傳承。」臺灣原住民學生在傳統美術工藝、歌唱、舞蹈、運動等方面所呈現的才華,正是臺灣多元文化中最珍貴的資產之一。國外及本土許多案例顯示,透過公開展演的文化活動發展原住民學生技藝教育,是傳承原住民藝術與文化、發揮原住民族學生多元潛能,培育原住民族多樣人才的具體作法。
臺灣文建會2001年起推動的閒置空間再造政策,提供了文化藝術創作者更多元的展演平台。以發展地區藝文活動與文創產業的閒置歷史空間再生利用,除了重新賦予老舊建築物的新生命,也提供民眾文化生活最親近的據點,讓遊客透過觀看展演體驗、品味各種藝術創作的文化多元性。相關文獻研究中顯示「閒置空間再利用」能帶來活化地方資源、傳承文化、發展經濟及旅遊休閒等效益。
本研究選擇花蓮玉東國中原住民學生木工班,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花蓮松園別館與台北萬華剝皮寮這三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展演平台,呈現其創作成果並提供原住民學生與遊客進行文化交流、互動之案例,以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探索玉東國中木工班展演的深耕與擴展。藉由對相關人士之深度訪談了解玉東國中木工班如何在花蓮深耕其展演模式,並將展演機會擴展至花蓮以外的地區,以創造原住民學生與遊客雙方了解認同自身文化、欣賞尊重他人文化之多元文化教育契機。
研究結果發現,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展演平台,能讓更多的外界人士認識這個原住民學生木工班,也吸引更多社會善心人士的挹注、志工與後援會的支援。遊客與木工班的互動成為一股扶持這些原住民學生走出去的很重要力量。展演空間也提供了互相溝通、了解與分享彼此文化經驗的平台。展演對於木工班學生本身自信心的提升,學習動機、自我尊嚴、自我民族認同和生涯願景規劃等亦有直接或間接的助益。
木工班學生在松園別館與剝皮寮展出作品所產生的其他效益則包含:
1.地方活化與社會意義:閒置空間再利用除了提供展演的平台,也潛藏企業提供社會資源的可能。透過遊客與原住民學生的互動,增進外界瞭解偏鄉原住民學生的機會,讓孩子肯定自己在人群的價值。
2.文化價值與藝術意涵:木工班孩子透過展演延續其文化傳承血脈,並運用藝術形式的溝通力量,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了解,成為改善社會、族群及人與人關係的重要媒介。
3.經濟及休閒效益:透過木工展,松園與剝皮寮營運單位提高了遊客「參與」的動力及親近藝文的機會,成為地方文化據點與旅遊資源,並為地方帶來就業機會與經濟發展。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385124936189636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