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5.06.30
落空的權利—從法律多重製圖觀點看日月潭邵族原住民族土地同意權的實踐
族群: 邵族   
主題: 法律政治、地方誌、部落建設、環境生態保育  
作者 沈世祐
學校系所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地點 南投縣 全部    
研究內容

《原住民族基本法》於2005年通過,是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努力多年的成果,但是近年來原住民族仍持續面對各種壓迫。在土地權利方面,該法第21條規定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進行開發利用時,需事先諮詢當地原住民族之同意或參與(簡稱「同意權」),然而在許多案件中,原住民族主張此條文表達反對時,經常未能得到行政部門正面回應。本研究以日月潭邵族反對向山旅館開發案為例,理解「同意權」如何變成「落空的權利」。

許多文獻討論,將原住民族權利與實踐的落差歸因於「個人權」(individual right)與「集體權」(collective right)兩種概念的差異及行政部門本位主義因素。本研究則想更進一步釐清,又有哪些其他因素也影響原住民族權利的落實?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同意權」的規範運作又產生了何種實際效用?

本研究將從「法律多重製圖」之觀點回答上述問題,首先將探究「同意權」概念在國際法、國內法與行政實踐中的規範生產與運作,分析在不同的場域下,場域內的參與者如何對「同意權」進行法律製圖。本文主張,法律生產過程中對權利概念的意義內涵轉換、法律生產與運作場域的邏輯結構,皆影響原住民族權利的實踐。同時,本研究進一步以日月潭邵族的案例,說明原住民族土地權中「自由與事先知情同意原則」或「同意權」規範,理想上是以原住民族的「參與」並實現自決權為目標,但在邵族的案例中,實際運作卻是不斷「排除」原住民族的過程,法律成為排除原住民族權利的合理化機制,更避開各種議題對立面的討論。

權利的落空一方面指權利主張不被理解與正視,更進一步指原住民族社會愈遠離「集體」的過程,因而我們需對原住民族同意權或各種集體權的運作有更多的反省,並持續探詢屬於每個部落或族群中所謂「好生活」(good life)的意義。本文最後藉用「草根後現代主義」(grassroots post-modernism)之概念,介紹原住民族在追求「好生活」的道路上,如何藉著在地思考、找回與族群內部的連結,以此對抗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趨勢下對原住民族權利的影響與侷限。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990288468286020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