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8.09.01 ~ 2010.09.01
人工電子耳學生父子之互動歷程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社會關懷、醫療保健  
主持人 曾有欽
執行單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文摘要】
本研究人工電子耳學生父子之互動歷程,敘寫一位聽常任職小學校長的單
親爸爸,與一個二十歲就讀大學二年級人工電子耳聽障男孩的故事。研究對象
於九足歲植入電子耳蝸,父子倆面對人工電子耳的期待與失落間寫下了他門的
生命故事。這個男孩的人工電子耳聽語復健失敗了。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與建
議:
一、從父子生命故事中發現對人工電子耳的期待失落之因素
(一)任職校長的父親強調學業表現優先於聽語溝通的迷思。
(二)單親家長實際介入復健的量與質不足,聽語復健功夫下的不夠。
(三)父親過度期望,強加多項才藝學習,造成兒子學習負荷過量,無法兼顧。
(四)提早寫作,依賴筆談,減少聽語溝通的動機,隱藏聽語復健發展的危機。
(五)九歲植入電子耳蝸關鍵期已過時,另外有原住民地區交通不利等其他因素。
二、從本文生命故事中提出對人工電子耳聽語復健的建議
(一)在家庭方面:(1)掌握植入術年齡關鍵期。(2)專門的褓母或家教長期陪同復健。(3)打破「回歸主流最好」和「口語至上」的迷思。(4)與孩子一起寫日記。(5)與孩子定期談話與溝通。(6)單親家庭或失和父母必會影響復健成效。
(7)考量家庭經濟因素。
(二)在學校方面 :(1)設置單一性質聽障融合班。(2)資源單位進駐各級學校支援聽障學生。(3)編制人工電子耳學生支援教師。(4)聽障融合班彈性化課程。(5)融合班導師的行政配套。(6)提升校園人文風氣。
(三)在社會方面:(1)學前聽覺口語法訓練班納入政府管理。(2)廣徵特殊教育志工介入家庭與校園並提升國人的手語環境。(3)強化各縣市聲暉協進會的組織與功能。(4)善用大專校院特教系、社工系等人力資源並改善其學程與實習制度。(5)重視並規劃為聽障人辦理融合性活動營隊。

【中文關鍵詞】
人工電子耳學生、聽語復健、父子互動歷程

hdl.handle.net/11296/434x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