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彰南平原溪州地區聚落的發展-以廖姓族群為例
族群: 平埔族群  
主題: 地方誌  
作者 廖鋒燕
學校系所 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
地點 彰化縣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溪州地區的自然環境是以濁水溪河流沖積地形為主,在漢人未入墾前是屬於原住民的世界,本文欲探討的主題之一是溪州地區由原住民至漢人社會建立的過程。清朝將台灣納入統治範圍之後,對原住民生活文化產生重大影響,隨著漢人冒險來台的人數增多,熟番地權逐漸的流失,漢人聚落逐漸的建立,原本屬於平埔族東螺社、眉裡社之彰南溪州地區的生存空間轉變成漢人的社會。溪州地區因自然環境乃濁水溪沖積扇,農作需更多的灌溉水源,面對不斷氾濫的濁水溪,彰南溪州地區因此開發相當不易。傳統的平埔族游耕生活並不足以因應大量開墾,故本研究區大量開發仍需待清初康熙、雍正年間隨著漢人族群大量土地拓墾之際,漢族粵人、泉州人、漳州人先後來到本研究區拓墾,大規模開發下平埔族文化亦在強勢漢文化中消失或遷徙離開溪州地區。



廖姓詔安族群由福建詔安原鄉來台,由南部的雲林縣北徙到彰化溪州濁水溪北岸開墾之後,一邊保留原有原鄉族群信仰,也一方面與當地福佬人進行文化的融合與聚落的發展建構。廖姓詔安客開墾溪州之三圳、三條、菜公等聚落,並逐漸往濁水溪浮覆地前進,不過真正的成效,須等到日治時代大正年間,日本總督府於濁水溪畔築起堤防工程後,阻擋了經年的洪水漫流,廖姓詔安客才有機會進一步往濁水溪溪底之浮覆地開墾,化礫石土地為良田農場,並形成以廖姓詔安族群為主的溪州三條、三圳、菜公等聚落的發展。



本區興築水利後,拓墾生產更趨向於集約化,隨著日據時代溪州糖廠的建立,致使本區人口聚集愈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愈頻繁,並形成種種的社會組織,以地緣認同為主,發展出以神明信仰為中心的祭祀圈組織。由以村莊為地域單位之三山國王信仰,逐步擴大,結合地方區域性的人群,溪州地方由各村莊祭祀圈到媽祖信仰圈逐步形成。溪州地區本為漳、泉族群混居之地,加上日據時代新加入的北部桃竹苗客家人雜處下,多元文化形成,廖姓詔安客家人面對福佬人的挑戰與融合,其原鄉文化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與質變,逐漸隱沒於強勢的福佬文化之中,成為溪州地區之廖姓福佬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