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族群、認同與地方~以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為例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社會關懷、學術研究  
作者 徐君臨
學校系所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台灣在優勢民族(漢族)主導下,少數又弱勢族群~原住民族,一直過著犧牲奉獻的生活。而族群同化、聯姻與自我意識建構下,新一代的原住民青少年更是過著自我認同的世界。他們多數勇於承認自己的身分,但是更時常懷疑自己認知族群的能力。到底台灣原住民青少年在新世紀來臨時,是如何地認同自己(與我族)?或是受到他人(或他族)認同?他們是如何區分彼此?他們所建構的族群在哪裡?他們的原鄉感是什麼?是山地部落、都市部落還是另類飛地(enclave)?許多的問題皆值得投注心力表示關心。本文即是透過對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第一手的調查,以問卷量化與深度訪談的方式,在近二千筆資料中發現個案進行訪談了解真相。

本研究發現現今原住民青少年在其父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族群聯姻的影響下,以及政府相關原住民政策主導下,再加上外出求學的遷移與生活環境的改變,種種因素交互作用,使得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有著全世界非常複雜又獨特的族群認同。此外,台灣原住民(族)離開原鄉部落的人已越來越多,本文調查得知高達四成七的原住民青少年目前是生活在非原住民鄉鎮市。這些住在都市的原住民青少年有的是隨著父母的遷移來到都市,有的是因為求學而遷出原鄉,有的是本來就在都市出生生長。雖然這些集居於都市的原住民青少年各有原因,不過他們也面臨到共同的困境,族人在哪裡?原鄉是什麼?他們缺少與族人的互動,失去原鄉部落的環境感覺,聽不到熟悉的母語聲音,所以母語聽說能力低落已是居住於都市地區的原住民青少年不爭的事實,而返回原鄉部落更是他們希望但是又害怕的地方。越來越多的原住民(族)持續遷出原鄉,而維繫著他們彼此認同又互相扶持的就是信仰,藉由基督與天主的力量,無論是身在於原鄉或都市的原住民青少年,都在教會中找到心靈的寄託,族群生存的力量以及自己未來的方向。

本研究所調查的原住民青少年人數與其母體總人數比例一般,各族間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中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與布農族即佔去總人數的七成五以上。因此,對於達悟(雅美)族、邵族、賽夏族、卑南族、噶瑪蘭族、鄒族、魯凱族、太魯閣族等而言,可謂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民族,對於這些人數更少的原住民青少年,他們所面臨的面題將更迫切,因為這些原住民青少年經常在學校裡跳著他族的舞蹈,學著他族的母語。即使能學到我族的語言,問題是我族在哪裡?誰在說我族的母語?說我族母語的人在哪裡?許多的問題亟待解釋,台灣南島民族的下一代無法等待,因為真正的原鄉部落越來越少,會說族群母語的人越來越少,懂得族群文化的人逐漸凋零,而新生的原住民一代在族群聯姻、政府政策、生活環境等影響下,更隨時改變著自己的族群身分,認同有利於自己的族群標誌。本文期待未來能搜集到更多的樣本,尤其是針對族群人數少的原住民族,進行更深入的調查與訪談。其次筆者將延續調查,繼續追蹤已受訪的原住民青少年,筆者將親自驗證在時間的催化下,台灣南島民族的下一代如何認同自我,並在他族的認同下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