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2.06.01
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
族群: 其他民族  
主題: 歷史、文化慣習  
作者 顧立誠
學校系所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論文名稱: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

校(院)組別: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顧立誠指導教授:王德毅先生

論文提要:

唐宋期間,北方黃河流域產生巨大的動盪與不安,其中尤以河南地區為烈。眾多飽受饑荒災民,甚至是流寇盜賊,乃往四方逃逸流竄,為生存計,不少人便前往相對較安定的南方避亂與發展。自唐中葉以來,藩鎮問題,尤以北方為重,此等地區,長期備有重兵,故武力自是大於南方。又,北方人的個性較好勇,往往非文弱南方人可望其項背,故五代十國中,南方九國幾乎皆為北方移民所建,這些建國者極多皆出身盜寇及軍人,此並非偶然。移民在亂世中移往一新環境,往往多利用同鄉關係相互照應及扶持,如五代時期南方諸國的建立,就多利用同鄉力量,凝聚組成一核心團體,故能組織較完善力量而在當地立足。

唐宋之際,這批遷居南方人民的身份,有時並不容易區別,如許多難民,本為受害者;然而眾多流寇,其出身往往就是饑民,到處流竄的結果,通常也對當地造成極大破壞,故又成為加害人之角色。再說軍人,其角色本是保護人民,但在亂世中,軍紀的敗壞,讓許多軍隊成為比盜匪還盜匪的暴民。此一時期的動亂,嚴重破壞中古社會以來的世家大族,許多士族多逃亡至南方,而這些士族也往往為政府的官員,也同樣具有難民身份。本文且將此等移民分類,分成文士官員、武夫軍人、盜匪流寇、世家大族及避亂難民等五類。

自唐末起自北方的動亂,不但對當地造成極大破壞,甚至也波及南方的廣大地區,尤其是眾多南北交接處,如淮南、荊襄、鄂岳、宣歙、兩浙及劍南等地區,這些地方人口大量減少,而數個唐代南方大都市如揚州、荊州、蘇州、鄂州、宣州甚至是廣州等,皆遭到嚴重破壞;然而在上述地區更南的江西及福建,在唐宋之間卻以極驚人速度發展,湖南地區雖不及前兩地,但尚有一定進展,至北宋年間,則逐漸見到其成果,從《元豐九域志》中可以得到部分印証。此一情況,似乎有些類似骨牌效應,從北方來的力量,往南方傾倒,則迫使中國往更南方發展,此可從上述地區戶口及州縣變化中看出一些端倪。值得注意的是,南唐王國對當時南方的開發,貢獻非常大。

唐宋之際,南方實則還居住著廣大少數民族,尤其是地理越往南方,原住民越是眾多。在此期間,中國往南方的移民與發展,不可避免地會與當地少數民族發生衝突與調和。而南方社會為因應盜賊侵擾,也往往組起團練或土團等組織應付。又,南方多屬亞熱帶氣候,許多特殊的疾病,如瘴氣、瘧疾等,通常對北方人向南方的發展形成許多先天性的阻礙。但因北方多亂,南方接近黃河流域的地區,往往遭受亂事波及最大,不少民眾成為來自黃河流域寇匪暴力下之犧牲者。然而,大多數移民都是勤奮努力的,尤其是大兵過後,人口死亡及流失嚴重,新移民的加入,可以補充南方不少地區人力的不足,這對當地的開發及經營,實有其一定的貢獻。而新移民也帶來不同的文化,與當地文化產生新融合。

本文所要想要提出的問題是,眾所周知,若以安史之亂為界,爾後中國即少有大規模與外族的融合,以致至兩宋時代,越來越走向內向與封閉。但自安史亂後,確實已有一股不小之動力,讓不少人民自北往南,向南方世界來拓殖與開發,此一移民潮流,尤其至唐末五代時,因政治及社會的動盪而達到高峰。尤其中國是一個很大的文化組合體,其同質性固然高;但相異處也不少,因為此次移民所帶來的南北文化交流,其可能再次讓中國境內的族群,形成大規模融合。而當時南方,也尚住有許多與漢族不同的土著民族,經過本次人口的遷移,或許也讓漢文化與當地原住民文化間,產生新的衝突與交流。胡漢文化的融合,造就了日後的隋唐文化;而愚見以為,經過本次的交流與融合,是否也對後期的兩宋文化,形成了部分關鍵性的影響?本文即是針對此一問題,做出些整理與論述。

本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文撰寫之動機、研究範圍及目標,並將本文研究成果,做一鳥瞰及簡單說明。

第二章「移民與發展」:分三節。主要探討移民發展動力之形成,次則探究移民如何能在南方建立政權,最後就本章,做一總結。

第三章「遷徙者類別」:分六節。試圖從不同階層分析移民,將遷徙者類別分為文士官員、武夫軍人、盜匪流寇、世家大族及避亂難民等五類,最後結論。

第四章「從戶口與州縣變遷看移民」:分三節。從南方及西蜀戶口與州縣變遷,來探求唐宋之際移民對當地的影響,最後總結。

第五章「回應與挑戰」:分三節。首先談及南方社會與自然環境,對移民之反應。其次從正、負兩面,說明移民對南方之影響。其三為本章結論。

第六章「結論」:說明因胡漢文化的融合,創造出光輝燦爛的隋唐文化;而經過這次人口之交流與融合,可能對日後兩宋文化形成,相信也產生相當關鍵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