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清代台灣平埔族地權的變遷—以田寮地區為例 Changes in the Land Rights of Pingpu People in Ching Dynasty Taiwan—A Case study in Tianliao Area
族群: 平埔族群  
主題: 歷史、地方誌  
作者 蔡瑞龍
學校系所 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
地點 高雄市 田寮區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文的研究範圍田寮地區,作者透過在地性的角度,以清政府的番地政策、番租制度、社會制度、及經濟的條件,並運用《新港文書》及《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一百多張的契書,探討田寮地區的平埔族如何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讓這群台灣的子民,在歷經一百多年的番地流失,逐漸消失在台灣歷史的軌跡,隱沒在台灣會社的舞台。
清政府為要有效統治台灣,從康熙、雍正、乾隆…至光緒,為保護平埔族的番地,在不同時期頒布了不同的番地政策。康熙時期的番地政策採取封禁的政策,因為來台的人口增多,需要農地大增,致使清政府的番地政策,在雍正時期,進行改革,調整為開放的政策,一時造成大量開墾荒埔地,甚至番社的鹿場,不但影響番社的生活領域空間,漢佃戶一再的偷墾,造成大量的隱田,迫使清政府實施賦稅改革,以輕稅讓漢佃報墾陞科,讓這些違法者,搭上便車,就地合法,致使番地大量的流失。乾隆時期針對番餉的改革,此時平埔族才開始脫離重稅的負擔,但貨幣經濟侵入番社的生活領域,也是釀成了番地流失的主要因素。
作者從田寮地區的地契文書中發現,田寮的地權型態是屬於多層制地權,出現一田二主,甚至有一田三主的現象,番業戶、番業主成了收租而不事農耕,田主權長期掌握在漢佃戶手中。清政府的番租政策,雖是為使社番的生計得到保障,但從作者的番租分析中,有百分之九十的番租比低於百分之五,可見田寮三社的番租制度是沒受到很好的保護。所以,當社番在經濟困厄之際,將會透過典、轉典、添典、找洗的不同手段,爭取較多的銀圓以維生計。
在本文中作者運用一百二十二張的古契約文書,與番地政策及番租制度做比對分析,發現清政府政策前後不一致性,地方的執行與中央政策有顯著的落差。在道光年間,不在地主對田寮地區土地的投資,更使地權關係趨向複雜。漢人優勢的文化及其強勢的經濟背景,發揮前後夾擊的效應,田寮三社的子民,一個一個退出台灣歷史的舞台,再去尋回原來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