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岡山鎮後紅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n Houhong District, Gangshan Township
族群: 平埔族群、跨族群  
主題: 地方誌  
作者 吳幸姿
學校系所 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地點 高雄市 岡山區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論文以岡山鎮後紅地區為研究範圍,透過文獻資料蒐集、統計資料分析、地圖的判讀及實際田野調查與訪談等方式,以鐵路交通建設的發展分成三個歷史時期來討論每個時期影響聚落發展的因素以及聚落發展的特色。
後紅地區早期為靠近阿公店溪旁的平埔族聚落,後來因為荷蘭人的驅逐,並招徠許多漢人開墾,所以後紅地區在荷據時期已經有漢人從事農墾活動,發展以稻、蔗種植為主的農業土地利用。在歷經明鄭時期的官田制度及清朝時期來台開墾的漢人積極開發,後紅地區成為岡山鎮較早開發的聚落之一。由於當時下後紅以蔗作為主,後紅庄出現一間糖廍,但由於蔗糖生產技術的改變,傳統糖廍不敵日本的大型製糖廠及高效率製糖技術而結束。後紅地區的宗教信仰中心為頂後紅的碧紅宮,下後紅的雷王府,兩座廟皆是明清時期當地的祖先從大陸移民地帶來的香火,顯示後紅地區為一個漢人移墾的社會。
明治四十一年(1908)基隆至高雄的鐵路全線通車,在岡山設置「阿公店驛」,後改名為「岡山驛」。後紅地區的人口發展持續增加,因為人口密度過高,在民國71年將後紅里劃分為兩里,而碧紅里的人口數是高於後紅里,且多外來移民。光復初期,後紅地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居民的職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土地利用方式幾乎都是農田,但民國50年以後,因為高度工業化、都市化及現代化,產業結構由農業逐漸轉型以工商業為主,農地逐漸減少。後紅地區為岡山鎮都市郊區化後的人口集中區,所以聚落規模日益擴大,兩里的聚落空間逐漸擴大成為一個區塊。新舊居民在此定居,以入境隨俗及神明保佑當地的觀念,紛紛將廟宇改建成大廟,庄廟也成為大家共同的信仰中心。
火車站東遷(1993)後,後紅地區被劃分為東、西兩部分,且在火車站前闢建新省道。後紅地區在此階段人口成長快速,而後紅里的人口在民國88年超越碧紅里,因為後紅里尚有許多土地未開發且此時期出現五棟高樓大廈,為後紅里增加許多新居民。透過社區總體營造才能團結新舊居民的社區意識,因此兩里都設立「社區發展協會」。火車站東遷後,土地利用方式多為建築用地或商業用地,所以火車站前的新省道商業活動日益繁榮。新省道的交通流量很高,但因屬於市區通過性道路,駐留此地消費的人潮很少,所以新省道的商業繁榮程度仍未及舊省道,但其發展潛力也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