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Hla''alua人為例
族群: 布農族 、拉阿魯哇族  
作者 邱英哲
學校系所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
地點 高雄市 桃源區    
研究內容

[ 摘要 ]

一個族群的語言,象徵著該族群的文化與生命,語言流失,多被引喻為該族群文化的没落。影響族群語言流失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日治時期以來的單一國語政策而言,雖然成功地把日語/華語型塑為「國語」,但也一定程度地扼殺了各種本土語言的生機,最為弱勢的原住民族語言流失/轉移情況更為嚴重。本論文以高雄縣桃源鄉高中村Hla’alua(沙阿魯阿)人為例,從語言的活力、能力、態度等角度切入,探討Hla’alua語言流失的狀況,包括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面對語言流失,Hla’alua人在社區部落、學校以及家庭各有何種復振族語之作為?這些族語復振作為又如何加以評估?

調查發現,Hla’alua人語言能力呈現「國語高於布農語,布農語又高於Hla’alua語」的情況;教育程度越高及年齡層越低者,族語能力越弱。能夠流利使用族語者僅剩21人,不但無法有效地向下一代傳承,亦幾乎失去了使用場域與機會。惟族人仍普遍同意學習Hla’alua語有助於了解傳統、融入文化、強化認同及具有族群象徵之意義。對於Hla’alua語言的復振方式,如設置語言文化班、全族語幼稚園和托兒所等,族人亦多表支持。

本研究認為,復振Hla’alua語已非公部門單一機構的責任。本文除了依Hla’alua人現況針對公部門提出具體建議之外,亦對學校、部落社區和家庭提出建議,希望日後相關單位在訂定或修正語言政策時,可以考量Hla’alua人和Hla’alua語的現況,而給予更有效益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