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2.06.01
清代苑裡地區的開發--以漢番聚落消長為中心
族群: 平埔族群  
主題: 歷史、地方誌  
作者 高世賢
學校系所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地點 苗栗縣 苑裡鎮    
研究內容

[ 摘要 ]

漢人在台灣的土地開發上,有著主導性的地位。而漢人能超越原住民成為台灣的優勢族群,「清代」是一個關鍵時代。也就是說清代是台灣漢人社會建立與轉型一個重要階段。而近年來,區域開發史的研究日漸受到重視,加上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的展開,使得清代的「漢番關係」,成為熱門的課題。而延續著這樣的課題,漢人對於土地開發的相關問題也就日益重要。

苑裡是清代苗栗開拓史上,一個重要地方,但有關本地開發史的文章,並不多見。近年有關苑裡地區的歷史研究的資料有盛清沂的〈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這是一篇史料總整理的文章,可參考之處頗多。而相關性的論文,以劉慧真的〈清代苗栗地區之族群關係〉為代表,她主要是從土地關係、文化經驗與社會變遷來研究苗栗族群間的互動關係。而本文即以清代(1683-1895)苑裡地區的開發為例,而史料主要是以《清代大租調查書》、《淡新檔案》、方志以及苑裡鎮公所蒐集到的古契約為主要運用材料,希望從區域歷史的角度來討論苑裡地區的漢番關係,透過地區特色與土地開發過程來探究苑裡地區各族群在不同地域是否展現不同的發展。

本文試就清代苑裡地區中平埔族在苑裡的生活領域、社會圖像與地名沿革以及漢人移民拓墾時期,土地取得的問題,藉以瞭解清代漢人在苑裡地區的聚落發展與平埔族之間的關係。希望藉此說明漢番之間土地轉移的一個土地開發模式,及其複雜的過程,以求能夠建構苑裡地區在清代的發展情形。

而研究發現,從區域研究的角度考慮苑裡地區的人文背景與自然環境,可區分成三區──「海岸平原地區」、「苗栗丘陵地區」與「火炎山地區」。其中前兩區因土壤、水利的條件較優而適合人居。當我們將漢人的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的生存空間依這樣的地域劃分時,正可看出其間的相關性。就整個苑裡地區的開發而言,最遲在道光年間就已墾殖完成,其中早期的開墾地集中於海岸平原區與苗栗丘陵地區,前者開發於雍正初年,後者於乾隆中葉以後已有墾戶承墾,這兩塊地域正好已是早在此地居住的平埔族群生存的空間,當漢人開墾殆盡之時,其墾殖觸角也伸向平埔社群,從契約的資料也反映出這樣的事實,由此漢人與平埔族群也因生存競爭而衝突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也使得平埔族群必須改變其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