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2.06.01
大台北地區原住民聚落分布與地形之相關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社會關懷、學術研究  
作者 吳健蘭
學校系所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地點 台北市 全部     基隆市 全部     新北市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為了解原住民聚落開拓與地形環境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地區(包括台北縣、市及基隆市)為範圍,彙整並分析全新世時期的自然環境資料,以了解地形環境的變遷歷程,並蒐集台北地區各時期的原住民遺址報告及村社研究文獻,藉以分析各時期聚落的所在地形環境及空間分布情形,進而判斷地形環境變遷對各時期原住民聚落分布的影響。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時期約6500YBP左右。所以,6500~4500YBP的大坌坑文化聚落皆散布於淡水、三芝一帶的高位海階上。由於在10000~7000YBP間,台北盆地的地層陷落活動較明顯,所以海水早在6500YBP的全新世最高海平面之前即已侵入盆地,並在8000~7500YBP之間形成全新世時期的最大海漫面,直至4500YBP前,台北盆地大半地區仍為海水所覆蓋,原住民聚落僅分布於盆地西北緣山麓,並未見於盆地南側或盆底平原。隨著台灣島嶼逐年抬升,4500~3200YBP的訊塘埔文化聚落才逐漸由高位海階面移往低位海階面、海岸沙丘及平原等低地上,聚落沿北海岸向東分布,最遠可達福隆一帶。此時期台北盆地的地層陷落趨於緩和,加上地盤隆升及河流輸砂堆積旺盛,受海水覆蓋的盆底陸地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出露。早期散布於盆地北緣山麓一帶的原住民聚落沿盆地北緣丘陵擴展至盆地東南側山麓及盆底平原;由於盆底平原的河流流路尚未穩定,易生洪患,圓山文化聚落分布於盆地南側的丘陵緩坡,並沿新店溪向上游延伸進入北勢溪谷的河階面上,發展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300YBP以來,台北盆地的地形環境漸趨穩定,此時期本研究區的平埔族為凱達格蘭族,聚落多分布在河岸及河流會流處,內湖、新莊一帶的洪患及因地震發生地層陷落所形成的康熙台北湖,仍是影響聚落分布及遷移的原因。同一時期本區的高山族群為泰雅族,散布面積小,聚落多集中於南勢溪谷兩岸不受洪患且易取得山澗泉水的河階面或緩斜坡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