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余國雄六首原住民同聲合唱作品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音樂  
作者 李肇祥
學校系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地點 台北市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二十世紀起,世界各國的合唱作品開始大量採用本國傳統音樂為創作素材,並在國際之間相互交流。受到這股潮流的影響,台灣作曲家也開始重視自我文化的展現,以各族群(閩南、客家、原住民)民謠為素材創作出許多合唱作品,其中原住民音樂包含各族獨特的旋律,多樣的演唱方式,並經常伴以特殊聲響變化,因此漸漸成為全國各級合唱團喜歡選用的曲目。

在當代的作曲家中,余國雄本身任教於國小一般音樂課程,有感於國小同聲合唱團教材不足,且較無適合學習之原住民歌曲,於是以原住民同聲合唱作品為主要創作方向,目前已有四冊,分別為《原住民vs天籟之音合唱曲》、《天籟之音同聲篇(一)》、《天籟之音同聲合唱三》、《天籟之音四》。由於研究者本人亦為國小教師,目前也指導國小同聲合唱團及台北市政府原住民少年兒童合唱團,在訓練過程中常以余國雄之原住民同聲合唱作品為演出曲目,因此在選擇論文主題時,便從余國雄諸多作品中,選擇近年來曾演出,且認為富演出價值及教學意義的六首歌曲,探討其創作手法並給予詮釋建議。此六首歌曲之音樂素材取自六個不同的族群,分別為魯凱族〈魯凱族戀歌〉、阿美族〈豐年祭〉、邵族〈快樂的聚會〉、布農族〈打獵前祭祀歌〉、泰雅族〈泰雅山地小孩〉、排灣族〈來甦〉。

本論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背景探究,第一節論述余國雄的生平,第二節探討余國雄作品;第三章為歌曲創作手法分析,共分為六節,依序介紹六首樂曲之結構分析及詮釋建議;第四章為結論。論文最後有四份附錄,附錄一為1993至2007年之合唱比賽指定曲一覽表(本土歌曲),附錄二為2003至2007學年度決賽自選曲為原住民歌曲一覽表,附錄三為原住民共同使用羅馬拼音及語音符號對照表,附錄四為原住民各組特殊唸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