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5.06.01 ~ 1997.06.01
賽夏族祈天祭的研究
作者 潘秋榮
學校系所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http://0rz.tw/f55bk

[ 摘要 ]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觀察、記錄並分析台灣原住民賽夏族傳統祭典-祈天祭(a''''uwair)之儀式過程,以及賽夏族以此傳統祭典為背景所展現的種種信仰面相:首先以本民族觀點將賽夏族之起源及遷移歷史作一概括性敘述,以文獻與傳說並陳之方式將賽夏族歷史推向十七世紀明末清初時代。而賽夏族與道卡斯族的關係本文也以稱謂的角度探討,Amutoura與a-motoila發音的雷同,可提供日後賽夏族研究一個新的方向。
其次本文完整記錄祈天祭的儀式過程,與過往學者的記錄並陳,以方便比較,而祈天祭主祭傳承系統的記錄亦具正本清源之效。在祈天祭儀式分析的討論中,將賽夏語tatini、Koko、bake及habun等名詞定義,往學者的研究當中,認為賽夏族並無「神」的觀念,但如深究賽夏語tatini一詞的意涵及使用範圍,則可將賽夏族之泛靈信仰再予鬼靈信仰、祖靈信仰及神靈信仰等不同層次之詮釋。
祈天祭的神話源頭與雷女關係密切,而小米為雷女之象徵物,以往在本族內外均不被重視,本文以祭屋內小米神力傳接的角度探討,認為小米地位實不亞於現今儀式中較被重視的貝珠,甚且尤有過之。
祈天祭雖為全族性祭典,但有關祭典事務均由氏族祭團(sa''''pang)所主導,祈天祭氏族祭團基本土是由shawan氏族組成,但經由血緣的連結,kas''''amus氏族亦認同為祭團成員之一,因此,祈天祭氏族祭團的社會運作模式為結合血緣關係超越地域的社會組織。而賽夏族人對於祭圈內部我群/他群及儀式中我族/人異族概念的分野及因應之道,本文均加以深入分析及敘述。
本文最後探討賽夏族歷經社會變遷,外來宗教陸續傳入,基督教、天主教及民間信仰對祈天祭及整個賽夏族社會所產生的衝擊及影響,並討論賽夏族人面對此一情境所為之對應,其中尤以民間信仰滲入後企圖結合傳統信仰進而整合賽夏族傳統祭典於一尊的五福龍賽堂之產生,更使傳統信仰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局,此一影響方興未艾,其發展仍應賦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