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樹林鎮圳福社區原住民生活調適之研究(Study on aborigines life adjustment of Jiunn-Fure community in Shuh-Lin town)
|
 |
|
作者 |
 |
焦元輝 (Jiau,Yuan-Huei ) |
學校系所 |
 |
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
地點 |
 |
全臺 全部
|
研究內容 |
 |
*中心館藏網址:http://0rz.tw/bf584
[ 摘要 ]
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在光復後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其主要原因來自於臺灣經濟上的快速轉變.在加上原住民自身處於社會體系的邊陲地帶,經濟條件遠落後於一般地區. 始得原住民因經濟上的壓力而紛紛投入都市中.然而原住民移入地區以北部居多,且其移居地大多與外界間存有明顯隔離現象,以此為出發點,透過官方資料,實地訪問及問卷調查加以分析,了解原住民與原住地間之互動關係及其移入都市後生活上的調適情形,進而提出建議與對策供決策者參考,今將所得之結果歸納如下 : (一).原住民生計之變遷可分為三階段,(1)傳統社會階段 (2)日據時代階段 (3)臺灣光復後階段等, 其中第三階段原住民生活產生劇烈變化. (二).五十年代臺灣經濟起飛,都市工廠需要大量勞工,原住地經濟狀況差,迫使原住民人口大量移往都市.然而原住民移入都市後,調適情況並不是很好,這可由原住民與原住地互訪頻率,及其重建與原住地的生活環境看出結果. (三).原住民在都市中自成一個具隔離性的社群 ,他們雖然願意融入都市體系中,但是因為語言外貌,教育程度及風俗習慣的不同,使其飽受一般人的歧視,造成此種結果, 原住民本身的觀念, 其努力程度不夠及社會大眾都要負一部份的責任. (四).原住民在都市中所遇到的困境, 主要在於工作上多屬於低階層的勞力性工作,其工資低, 危險性高及流動性大,造成原住民在都市中經濟狀況始終好不起來, 最近又受到外籍勞工的衝擊,致使原住民在都市生活更加困難.以上敘述原住民在臺灣社會中的處境, 可說是弱勢族群,要使原住民生活改善,應從原住民生活環境著手, 增加邊陲地區公共設施的投資,鼓勵私人企業移入,增加就業機會,以減少原住民人口外移,再從加強原住民職業訓練,提高職業層級,並杜絕層層轉包制度,以增加原住民收入,從而改善其生活.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