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4.07.01 ~ 1996.07.01
臺灣原住民的圖像藝術之探究(The Reserach On Taiwan''''s Aborigines of Icon Art)
作者 曾琶瑟 (Tzeng, Par-seh )
學校系所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http://0rz.tw/6d5be

[ 摘要 ]
論文摘要本論文之內容分為兩個部份, 第一部份的第一章,說明研究方法、目的和範圍,在第二章並簡述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此部份,屬於該論文的背景資料。 其研究方法, 是從原始藝術為切入點,以圖像學的解釋方式,探究圖像藝術與該族群文化之間所呈現的關係。 在第二部份的本論中,筆者以影響原始族群最深遠的幾個文化因素,作為第一章至第三章的主要探討重點,並說明它們與圖像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與第五章的處理方式,則排除了物質文化的影響, 試圖去呈現圖像本身的形式、色彩與視覺心理之關連性,並尋找原始族群中審美思維的特質。 以下該論文的主要部份:第一章圖像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個人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 社會生活和藝術的整體是彼此相互關連,而藝術與社會的制約是存在於社群中的,尤其在原始部落裡,因本身的封閉性,讓其內在的固著性更是強化。 原始族群的穩定性,在他們而言,卻是最重要的事。 而台灣原住民的社會結構,被分為兩類:一為上、下階層清楚的社會制度,另一類為具有較平權的族群。 在台灣圖像藝術中,排灣族群之圖像表現,正可以展現社會組織的力量,所呈現的圖像藝術,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章圖像藝術與宗教原始宗教存在於原始部落之中, 它包括了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需要,整個系統被規劃在宗教信仰之中,就如阿美族人的分工與神的安排就是如此。 而儀式是宗教外化的一種形式, 圖像正是該儀式過程中的重要道具,正可代表宗教概念之呈現。也就是將神聖不可知的力量,具體的表現出來,使得族人更加信服,更增團結。 台灣原住民的宗教系統,以祖靈崇拜與精靈崇拜為主,而圖像藝術就是宗教體系的具體記錄。 第三章圖像藝術與口傳文化口傳文化是沒有文字傳承的部落社會的\資產,他們將自己的歷史、文化、夢想都寄託於神話傳說、祭詞咒語及歌謠之中, 藉由這些口語的傳達而保存下來。 其圖像藝術之表現,就是試圖將口語轉化成可以看見的圖畫或近似文字的圖樣,以便替代文字的傳承。 台灣原住民也曾發現這樣的圖像藝術,就如開始創作的象形文字一般,留下給後代一些記錄和歷史。

第四章圖像藝術與視覺心理色彩與形式是構成視覺藝術的主要因素, 而視覺功能與心理產生連結,表現於圖像藝術中。 色彩讓圖像有了冷暖、力量、情緒…等等表徵;形式則構成視覺的基礎,呈現動向、平衡以及情緒個性的反映。 台灣原住民與原始族群的圖像藝術,其色彩選擇與應用極為相似,正呈現出他們獨有的原始性格與其喜好。 在其線條形式的呈現中,可看出他們多樣的藝術風格。

第五章圖像藝術與審美思維有許多的原始部落是不穿衣的, 但沒有一個族群是不裝飾自己的。 本文將原始藝術的本質分為:裝飾、真實性、抽象性三種類型。而原始藝術的特徵, 與現今的藝術設計原則並無太大的差異性,除了填充性較具有原始性外,其他像是對稱、平衡性、群化性、輻射狀、圖地…等,皆存在於現代設計師的作品之中。 而台灣原住民的圖像藝術, 正展現了這些特質,也顯示出原始思維的審美性,與現今的社會所表現的審美概念並無距離。

第六章結論原始藝術對於現代藝術的關連, 在西元十五世紀後,才逐漸被發現,而現代藝術則吸收了原始藝術中的養分,十九、二十世紀之後,現代藝術得以重新滋長, 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此乃原始藝術的貢獻。 台灣的顏水龍、劉其偉、吳炫三等畫家,也受到其影響。 而新一代的原住民藝術工作者,也正利用新的工具技巧,重新繪製他們傳統的藝術殿堂,試圖保存更多的文化資產。 原始族群的某些圖像,代表著該族群之傳統性、社會性、神聖性以及象徵性,而其圖像之意涵,一旦脫離原生地,就不再具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