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3.06.01
從社區現象談原住民教育成就--以曙光社區為例
族群: 太魯閣族   
主題: 社會關懷、學術研究  
作者 陳克惠 (ko-hui chen )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http://tulips.ntu.edu.tw/record=b2172353*cht

[ 摘要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企圖從一個德魯固的原住民社區:曙光社區,來探討原住民教育成就的相關問題。過去有關原住民教育成就的研究多從家庭和學校之間來做探討,而本篇論文則是企圖用社區的角度來切入原住民教育成就。
而針對曙光社區的研究,我發現:
曙光社區從過往日據時代的居民遷移過程及土地資源取得的差異和原有內部就存在的階級,使得曙光社區居民所能得到的資源產生極大的差異,隨著時間的過往,教育文憑對於生活的保障的觀念進入曙光社區之後,透過過往已產生的資源差異(經濟資本)再轉嫁到對學業的投資(文化資本),使得導致社區居民的處境被同樣的複製在學業成就的表現,產生一種社區的分裂現象,形成精英家庭和弱勢家庭兩個群體。而精英們擁有資源,掌控教會、擁有寬廣的人際網絡,和弱勢家庭產生一種孑然的對比,再經由學業成就的一再重複優劣的態勢,使得精英們鞏固的保有他們的地位和資源。這種現象,同時也衍生出社區居民在心態上的區分心理,精英歧視弱勢,兩邊不太往來。
社區原住民精英對於社區弱勢團體的歧視態度,儼然有如複製漢人對待原住民的態度,造成社區弱勢團體的心理在遭受漢人及自己族內精英的雙重歧視下備受打擊對自己沒有信心亦不懷抱期望,致使學業成就表現宛如雪上加霜。再加上學校成為社區家庭狀況的再製場所。老師對於學生的態度往往伴隨著家長的社經地位、家庭狀況而有所不同,形成一種社區現象的再建構。對精英們的子女多抱期望,而使得他們能藉由學業成就繼續向上提昇,相反的對社區的弱勢家庭則不懷抱期望致使在低期望下,自然也不會產生高表現,使得弱勢家庭的學生無法藉由學業成就達到向上流動的目的,而是更成為一個挫敗的底層人物。
同時,社區內對於自己能從事的職業概念被侷限在醫生、老師、護士、公務人員、軍人、警察等職業類別。恐有形成一種原住民的職業刻板印象及階級建構的隱憂。
所以,針對曙光社區的現象我認為:
(1)政府的優惠措施宜再改進:原住民內部的差異不應被忽視,政府對於原住民學生的優惠措施通常都針對學業成就來給予,而這樣的方式實際上使得處於弱勢,真正需要原著的原住民學生因為學業成就的限制而無法取得優惠補助,進而向上提昇,反而是以是資源豐沛,在教育投資上已能自給自足的原住民精英繼續佔有資源,成為一種精英壟斷,所以政府在對於原住民的補助應該再檢討
(2)原住民職業觀念的擴展:曙光社區的居民對於職業類別認識的侷限將使其發展受限,職業類別的限制只會形成一種階級建構,讓漢人對原住民的歧視更為加重,並且讓原住民對自我能力產生一種質疑,認定自己只能從事某些工作,也形成一種社會上的刻板印象,對原住民相當不利。所以政府應多開放大學各系所的原住民保送名額,同時舉辦多種的研習或體驗營等活動讓原住民藉由一些管道對於各種職業類別的工作項目和內容以及未來的發展性有更多的認識,從而在選擇工作時有更多的參考方向。
(3)社區總體營造:曙光社區內部呈現的差異使得他們區分成兩個團體。在曙光社區的弱勢團體除了展望會等社福機構的物質幫助外,社區集體的力量才對他們有最大的影響力和最大的助益。透過社區現成已經十分緊密的教會組織,針對社區弱勢團體的最基本需求,如針對付不起額外費用進行外面補習的學生辦理課業輔導、成立社區的急難救助基金等等,透過社區的力量,除了改善社區弱勢家庭的生活景況,同時團結社區,建立弱勢家庭學生的自信心,讓資源不再獨厚於精英,而改善及減低原住民內部的差異。
(4)學校體制對於學生可能產生的階級再製現象應有所體悟,舉凡學藝競賽的徵選比賽過程、教師對學生的對待方式,皆有可能對學生造成一種差別待遇。使得有資本從事學業投資的家庭學生得以藉由學業成就繼續維持其社經地位,而弱勢群體的學生經由學業成就的無法提昇,無法逃脫原有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