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3.06.01
原住民班級在多元文化教育下的調適--以花蓮海星中學「原住民音樂與文化專班」為例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音樂、族群教育  
作者 官孟璋 (Mon-Chang Kwan )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地點 花蓮縣 花蓮市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址:http://0rz.tw/545ep    

[ 摘要 ]
「原住民藝能班」是政府推動「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第二期五年計畫」政策之一,海星中學的「原住民藝能班」成立於民國八十八年,是第一屆配合政府教育政策所成立原住民班級,按計劃執行,成立班級性質可採用分散或集中模式,兩種班級模式,在未運作之前,其實都有相當大的疑慮,集中式的班級容易產生有被「隔離」的嫌疑,分散式的班級容易變成「社團」性質,如何讓原住民在學校能呈現一個主體性,並且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對學校的行政運作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刺激多元文化教育一個新的指標。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海星中學「音樂與文化專班」在多元族群校園的調適,故以第一及第二屆為觀察對象,內容包含原住民班級的建構過程、活動競賽歷程、班級的族群關係,並檢視原住民班級在文化認同的提昇、族群的互相尊重、學業的成就及學校多元文教育下提昇等功能。
研究方法採教育民族誌的質性探討,運用參與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收集方式,瞭解師生的互動、教室的情境及學校的行政組織,並從文獻來加以引証,文獻有四個面向,第一部份為原住民教育目前的處遇,有關於原住民目前社經地位的低落,其根源來自於對族群文化認同的喪失、傳統社會功能的瓦解及教育功能的不彰,所形成的一種惡性循環;第二部份為少數族群學業的成就,探討國外少數族群學業成就有限的源由;第三部份運用真實衝突理論、社會認同理論及相對剝奪理論來分析班級的族群關係;第四部份為校園多元文化教育剌激下族群教育的實踐與提昇等。
本論文站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立場,並就原住民班級建構過程、校園調適、族群關係等三個面向提出觀察報告:
一、原住民班級在建構過程中,由於受到學校支持程度的不同及學生人數來源的不穩定,以致形成兩屆不同結構的原住民班級。文中探討原住民班級招生過程、原住民同學欲加入的因素,及家長的支持態度等。
二、在班級的校園調適中,原住民班級的團體合作,成功的將其民族特性發揮在校園中,並創造了兩個功能取向:(一)培養不少領導型的同學,(二)保護團體中弱勢同學。
三、在班級的族群關係,有原住民合班的關係、原/漢合班的關係、班級間的關係,論文中引用真實衝突理論分析原住民女生合唱團體與混聲合唱團體的關係、原/漢合班的族群關係,並以社會認同理論來探討原住民團體及個人的社會認同,參酌相對剝奪理論分析原住民班級與其他班級間的關係。
在檢視原住民班級調適歷程及其功能後,以多元文化教育的立場,筆者認為原住民班級的成立,有其必要性,並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一、提昇族群文化認同
二、提昇族群互相尊重
三、提昇學業成就
四、增加校園文化多元化
根據以上的結論,本研究對原住民教育的提昇提出五項建議:
一、原住民專班的推動,應著重在生活機會
二、專業課程的補救,專班課業應如何提升
三、創造成果之後,是否也造成另種刻板印象
四、多元文化教育是全體學生的教育
五、為原住民專班學生開一條升學之路
關鍵字:原住民、多元文化教育、調適、族群關係